其實,這個動畫片是一個佛教冥想入門科普小課堂。
主角克蘭西這個經典美國虛無主義小夥子代替觀衆由淺入深地走入冥想世界,首集到末集,正是普通人從摸索到開悟的過程。在佛教思想貫穿始終的同時,作者試圖讨論它和基督教猶太教等其他宗教、存在主義哲學、塔羅占星、曆史、死亡、心理學理論之間的關聯。這些關聯讓劇中畫面充滿小細節,比如卡巴拉生命之樹上的質點和阿賴耶識之網上人類意識節點的重合,每集結尾主角開了松果體第三隻眼就會掉出産道,等等。
———————
第一集克蘭西描述磕藥仿佛能讓人進入空性的安甯之境,到後來發現性高潮也能達到這種感覺,最後領悟到死亡可以讓這種靜谧甜美的空性到達頂峰。
不過這三種方式做多了都傷身體…所以…冥想是個體會空性的絕佳方法。
如劇中所說,“冥想是為了死亡做準備的練習”。
———————
為什麼要為死亡做準備?我最喜歡的第五集中給出了答案:如果沒有覺知地活着,那麼一世和一秒間将毫無差别。每一世結束時會稱量心和羽毛孰輕孰重,心是小我的ego之心,羽毛是覺知鳥的羽毛,如果小我的份量重過覺知,将繼續輪回,直到小我比羽毛還輕,宛如不存在。介時,時間也将不再無腦絲滑流淌,而是像切片一樣一幀幀地呈現。
物質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在無數個以時間切片的物質世界中不斷穿梭,多數人把注意力放在時間上,以為物質是靜止不動的,甚至活在對未來時間想象和過去時間的追憶中,而充滿覺知地活在當下是在每個時間切片裡關注這一刻物質的變化、物質世界與自身的交互、這一刻自己的感覺。這樣可以充分享受每一刻。
———————
第六集像是實踐冥想的方法論。
第七集特别有意思,像是教人怎麼用冥想和覺知态度對待死亡。“屍體剛死的那幾個小時反而最幹淨,病毒因為失去宿主而無法傳播”,所以那時是和屍體待在一起的最佳時機,人可以借此感受死亡,接受現實。
最後一集探讨了為什麼人會痛苦,是因為小我膨脹又狡猾,它食負面情緒為生,為了使它自己得以留存,不惜控制人逃避大我(即真正的愛)。正如第二集所說,小我會用謊言麻痹人類,讓人以為健康的精神狀态是無聊的,以為藝術源于病态的痛苦和羞恥感。小我被滋養起來後,人會滑向短暫的暢爽,這也是為何那麼多人沉湎于悲痛和無力的生活難以自拔。
愛和小我是敵對關系,愛是溫柔的、有力的、永恒的,在愛的滋養下,意識不生不滅,肉體死亡也無法阻擋。直面死亡會讓人悲恸,不要逃避,在這種悲恸後藏着宇宙的愛。
———————
劇中對話讓我不斷閃回曾經看過的身心靈類書籍,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在每一集推進中愈發明晰:接受,放下,活在當下。
人生就是玩遊戲,過段時間控制不同角色,為了防止對某個角色太上頭,請時不時停下來感受你的遊戲手柄握在手心裡的感覺。
最後評價一下,晚上一口氣全看完,酣暢淋漓,愛這部劇,打一萬分。
緻幻劑、高潮和死亡,不過是冥想的粗糙替代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