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個人公衆号“E本筆記”,歡迎關注讨論!

...

16歲那年某個不補習的周末,第一次偶然打開名為《情書》的電影,于是被那種純潔内斂的愛情深深打動,從此心裡就存下了一片潔白無暇的雪野;這之後的某日在書城閑逛時看到了原著,竟然放下本來的計劃,像兒時一樣席地而坐,用一個午後讀完了這本書。

那個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電影最經典的一幕:午後的圖書室,陽光透過窗戶,風把白色的窗簾揚起,窗邊讀書的少年面容清俊。

...

也就是這一幕讓柏原崇多年位居日系男神寶座,成為萬千少女心中的白月光。

但這一次,曾經最感動我的愛情卻退居其次,感覺觸碰到了一些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或許其實才是影片真正滌蕩靈魂、治愈人心的内核。

還在把《情書》當愛情電影?那可就把路走窄啦。

《情書》之所以不朽,不僅僅因為它把一個初戀的故事描繪的無比美好,更因為我們能透過它看到,在經曆悲傷和痛苦之後,人們是如何地忘卻、原諒、紀念,生活是如何繼續,太陽怎樣照常升起。

這種講述不是說教式或誘導式的,而是溫柔而堅定的娓娓道來,在柔軟的叙事之下,把内心的溫情、對世界的愛戀,還有對未來的期待緩緩托舉起來。

這不止是寫給戀人的Love letter,更是寫給生活、寫給世界的情書。

1、

關于青春和初戀

“藤井樹❤藤井樹”。

這是一個所有人看到都會會心一笑的句子。無論是作為開玩笑的人,還是被開玩笑的人,總之,誰的青春期沒有經曆過這樣的玩笑?

...

總是因為一些很可笑的原因。比如影片裡的重名,還有可能是因為家住得近,因為某次考了一樣的分數,或者因為都是課代表......某位男生和女生就這樣被同學強行湊了cp。

當事人苦不堪言,好事者津津有味;看似是這樣,但其實有時候一些年少的情愫,就在此時悄悄萌芽了。

就像影片中的男樹,在讓人困擾的“绯聞”中悄悄對女樹心生愛慕,但是因為羞澀,因為不善言辭,或許還因為一些青春期的敏感自卑,他終究沒能表達。

在轉學前夕,他終于鼓起勇氣,但使用的方式也是無比隐晦——在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借書卡的背面畫上了女樹的素描畫像,并交給女樹幫忙歸還。少年暗戀的“窗戶紙”,僅隔着一張借書卡的正反面,因為女樹沒有翻過借書卡,就這樣遺憾地埋在時間裡。

多年後的男樹在一次和友人的聚會上認識了和女樹長相酷似的博子,或許想起了自己因為羞澀和沉默錯過的初戀,一向不對女性主動的他竟然魯莽地向初見的博子表白。

兩人相戀已久,已經談婚論嫁時,男樹卻因為登山事故去世。女友博子翻看男樹畢業相冊時看到了他在小樽曾經的住址,于是突發奇想,給“天國”的藤井樹寄了一封本以為會無人查收的信件:“藤井樹,你好嗎?我很好。”

誰知道信陰差陽錯地寄到了女樹的手上,于是當年青春的真相在兩方通信中逐漸被揭開。

至此就是電影情節的基本脈絡。

男樹對女樹的暗戀不知道曾經打動多少人,再加以柏原崇的美貌buff,“藤井樹”這個名字又不知道成為了多少少女心中初戀的代名詞。

然而已經不在青春期的“成熟女性”再看電影時,又是什麼感受呢?

事實上,不僅沒有被帥到尖叫,反而有時還感到“不忍直視”。

當記憶中的“男神”把一堆借書卡洋洋得意地握成扇形說“這就是我的‘藤井旋風’”時;當瘸了腿的“男神”坐在操場邊上用拐杖對訓練中的運動員擺出“狙擊”姿勢時;當“男神”套着面粉袋從山坡上沖下來,把袋子反扣在騎着車的女樹頭上時;當“男神”為了和女樹多待一會兒故意一直核對答案,叫女樹一直手搖車燈為他照明時......

真的會感到一絲絲錯亂和困惑:這個中二的豬頭少年是誰?他和揪女生辮子的小學生有什麼區别?為什麼當年的我會把他奉為男神?

承認吧,你被柏原崇的美貌濾鏡蒙蔽了雙眼。而隻有自行除去美貌buff的影響,才能更加了解電影對“青春”的描繪;畢竟,《情書》可不是那些純粹織夢的言情小說。

《情書》對青春期少年們的描繪是無比寫實的,包括青春中那些幼稚淺薄的、自私粗鄙的,甚至有些殘酷的一面。

就像傳統婚慶文化中的“鬧洞房”被李安定義為“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一樣,少年們毫無下限、近乎惡意地開兩位藤井樹的玩笑,也是青春期性躁動被壓抑後的一種體現。

這個年紀的少年自然而然地對性和愛情都有了懵懂的好奇和渴望,然而在東方背景下,這些是禁忌而不可說的。于是假借開同學的玩笑,這種刺激便使躁動得到某種程度上的緩解。

可是這種“玩笑”是不合時宜、強買強賣、不近人情的,近乎一種排外的集體狂歡、一種孤立的校園霸淩。即便女樹因為他們惡意的玩笑委屈落淚,他們也沒有心軟,而是新奇地圍觀;即便男樹為此發怒,他們還嬉皮笑臉地說隻是玩笑,仿佛男樹的憤怒多麼不識趣不合群。男樹轉學後,他們惡意在男樹的桌上擺了花(日本有在去世的學生桌上擺放鮮花以表祭奠的習俗),而女樹因為喪父所以懂得死亡的沉重,因此憤而砸碎了花瓶。

青春期的姑娘們也令人摸不着頭腦。

有些女孩完全是“戀愛腦”,比如影片裡用戲谑的方式呈現的車棚表白小插曲,在好姐妹的陪伴下勇敢表白的女生被男生完全無視,于是尖利地嚎啕起來,她悍勇的朋友則沖出去對男生豎起中指并大聲辱罵。

比如神經兮兮的大井,總是故作老成地感慨“男人的絕情”和“女人的更絕情”,其實她又懂得什麼呢?

但是,雖然青春有這樣的不堪,它卻因為許多其他的東西而彌足珍貴。

比如少年的心意總是真摯的。比如男樹,他既可以像任何一個思春期的男生一樣,在試卷上塗鴉前凸後翹的比基尼美女,也可以面對喜歡的女生愛在心頭口難開,隻能在借書卡的背面繪下她的肖像青澀笨拙地表達喜歡。

所以,不要用閱讀言情小說的方式打開《情書》。言情小說是虛幻的,但《情書》表現的是更能打動人的真實。

為什麼要糾結男樹到底愛的是女樹還是博子呢?

人的一生又不是隻能有一個愛人。

2、

關于遺忘和紀念

撥開影片純愛片的外殼,來到了它更深層的主題。

關于這一主題,影片用雙線表達——博子線和女樹線。

這兩條叙事線,分别對應兩位亡者:男樹和女樹的父親。一條關于愛情,一條關于親情;一條代表改變,一條代表不變。

日本一向鐘愛情感的含蓄和内斂——愛也好,痛苦也罷;甚至會把情緒迸發視作令人羞恥的失态和不體面。

如果沒有看懂,甚至會覺得他們對于死亡接受得過于輕描淡寫。但其實不然,表面上輕松淡然,其實痛苦和傷痕深深埋在心裡。

先說男樹的死。

影片開頭便是男樹的祭日。它和通常文藝作品中表達的有些不同:雖然吊唁的人們都身着黑色正裝,但現場鬧哄哄的,人們有說有笑,有人喝得醉醺醺地失态,男樹的父親張羅着上酒,母親則言笑晏晏,甚至裝作頭疼逃避接待。

難道祭日不該是肅穆悲傷的嗎?難道死亡可以輕易被遺忘,傷痕可以輕易被治愈嗎?

當然不是。

博子因為知道了女樹的事吃醋,被男樹母親連環逼問,語帶哽咽地說“您再這麼說我又要哭了”,而此時看似大大咧咧豁達開朗的母親卻早已先她一步泣不成聲;

平日裡沒個正形的秋葉時時刻刻哼着的歌,竟然是男樹跌落山崖後,留給他們的最後聲音;

就像最經典的用“今晚月色很美”表達“我愛你”,博子的信“藤井樹,你好嗎?我很好”,看似不痛不癢的問候,其實字字說的都是思念和難以忘懷。

再說女樹父親。

一場感冒引發了肺炎,救護車無法及時趕到,爺爺執意背着他徒步到醫院,但還是沒能來得及,他就這樣去世了。

雖然口頭上并未責怪,母親和女樹的内心多多少少認為爺爺對父親的死有責任。

母女倆聯合起來,試圖不顧爺爺的意願強行搬家,從爺爺眷戀但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搬到現代公寓;爺爺在家裡的地位形同隐形人,女樹幾乎不願和他講自己的事——影片中女樹第一次收到信時爺爺想看信,女樹卻直接把調味瓶塞進爺爺手裡搪塞。

含蓄,意味着不表達;不表達,意味着壓抑,意味着止步不前。

博子雖然和秋葉日漸暧昧,但是因為不能忘記男樹,也就意味着無法和秋葉開始新的感情;母親和女樹對爺爺的心結不解,一家人的生活也無法幸福。

影片的後半段,女樹一直沒好的感冒引發了肺炎,高燒昏迷;救護車再一次因為大雪無法及時趕到,爺爺再一次毅然背起女樹。救護車到達時間為一個小時,而徒步的時間其實隻花了38分鐘。女樹得救了。

父親的病雖是因為耽擱時機,但與爺爺的固執并無關系;爺爺隻是一個為了拯救兒子拼盡全力卻失敗了的老人。一家人的心結就此解開。

這之後,女樹開始願意和爺爺分享自己的事。一家人也決定不離開這所充滿回憶的老房子。

博子這邊,最後秋葉把她帶到了男樹去世的那座山,面對茫茫雪野上橙色的霞光中冉冉上升的旭日,她脫去了厚厚的羽絨外套,就像褪去一層堅硬的殼,穿着和朝霞同色的橙色毛衣,對那座山脈反複喊着她寫給男樹的話:“藤井樹,你好嗎?我很好。”

“藤井樹,你好嗎?我很好。”這是博子面對雪山和朝陽反複呼喊的話。

“藤井樹,我很想你。”這是一開始博子的信想表達的意思。

“藤井樹,我很想你,但是我會繼續好好生活下去。”這是最後博子想表達的意思。

對于女樹一家,她們最終決定不離開老屋,這是不變;對于博子,她最後決定放下男樹,與秋葉相愛,這是變。但無論是變還是不變,他們都化解了悲傷,跨過了傷痕,選擇了未來。

《情書》裡的小樽,似乎一直在下雪。但是這雪,卻是我所見過的最溫暖,最治愈的雪。

重映後的許多宣傳都稱電影為“一代人的青春”,其實何止是一代人。所有遇見這部電影的人,或早或晚,心裡都會被埋下一顆純白色的種子。

即使經曆了分别和失去,也要直面悲傷,與過去和解,放過自己,擁抱未來。

xxx,你好嗎?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