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片框架中展示親情,就這點來說,《搜救》在國産災難片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存在。猶記得,我上一次在災難片中受到這樣激烈的情感震動,還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

早在電影上映前,《搜救》的海報就深深吸引了我。海報上的最大賣點,就是甄子丹本人。他的臉占滿了半張海報。同時,海報上的細節也很值得推敲。海報上的他,傷痕累累、神情疲憊、飽經風霜,你會發現,甄子丹之前從來沒有這麼慘過,也從來沒有這麼老過。這意味着,透過這部電影,我們會看到一個全然不同的甄子丹,一個颠覆觀衆固有印象的甄子丹。

事先聲明,如果你想看“十個打一個”的甄子丹,那你大概率要失望了。因為他這次挑戰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充滿未知的大自然:極寒天氣、暴風雪、雪崩、冰湖……敵人更強大了,但他卻更弱小了。這次他收起了拳腳,用大篇幅的文戲征服了我。電影裡的他,塑造出了一個孤勇的父親形象。由于自己的過失,他讓8歲的兒子樂樂走失在了長白山的冰天雪地。求助有關部門後,他與當地的公安幹警、民間搜救隊展開了一系列的救援行動。

父子間的親情羁絆,被創作者用很多隐喻手法,傳神地遞了出來。比如,影片開頭父親教樂樂撈金魚,這是電影裡為數不多的溫馨場面。父親一邊手把手地教兒子,一邊傳授“慢慢來不能急”的人生經驗。後來金魚撈上來,裝在了一個燈泡狀的密閉容器裡。主創在這裡投擲了很多細節,值得細細解讀。首先,金魚裝在這個密閉容器裡,隐喻了樂樂後來将被困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金魚指代了樂樂。其次,那個燈泡狀的容器,具有一個“點亮”的意思,隐喻找到樂樂後,父親的人生将被點亮。于是,臨近結尾,父親用“舍身救子,以命換命”的舉動,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将父愛升華到極緻,既呼應了開頭埋下的包袱(隐喻),又為片中的搜救行動畫上了句号。這些走心的細節設置,讓全片非常有梗,經得起咂麼,更經得起回味。它有一些非常值得深挖的東西在裡面,這讓它在以強調視覺觀感為主導的災難序列中,顯得非常特别。

除了限時搜救觸發的劇情張力外,它還投射出了很多具有現實意義的深層思考。比如,身為家長,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我們如何在遷就與打罵中找到平衡,去正确地引導孩子。又或者,虛拟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鍵盤俠對現實的臆想與扭曲,會給當事人帶來怎樣的傷害。編導将這些思考、表達,巧妙地融進影片,讓它們看起來嚴絲合縫,毫不違和。

所以,在我看來,無論從哪方面看,《搜救》都稱得上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好電影。希望大家都能珍視它、善待它,不要讓這樣一部難得的好片子埋沒于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