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最後發現是俄狄浦斯的故事時,我原諒了很多。看前一個半小時時我以為這是一部關于黎巴嫩内戰或關于女性反抗與生命韌性的電影,并且拍得相當之糟糕。
世界上不缺少“唱歌的女人”,少的是真正理解她們的靈魂、能講好故事的人。空中樓閣的反抗是沒有意義的。出于懶惰和傲慢而模糊掉現實後講出的無根的故事,越是炸裂,就越讓我痛恨。
中東不是内戰、難民、kbzz、榮譽謀s的集合,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劍與詩,請對你講述的曆史有最起碼的敬畏。
首先,電影講述的曆史本身盡管打了馬賽克,依然呈現出許多疑點。導演在采訪中說故事取材于黎巴嫩内戰。第一,我懷疑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黎基督徒社區是否存在榮譽謀s,貝魯特非常多元開放,其他地區不一定。第二,電影混掉了民兵和kb組織,燒車的人頭裹白布寫黑字,黑布蒙面,這種黑白配色比較像本世紀興起于叙利亞的YSLG等kb組織,這些組織在黎内戰(1975-1990)并不存在,我隻查到了一個内戰中的遜尼派極端組織也使用黑白配色,而并沒有查到任何使用黑白配色的【基督教】極端組織。而且這些極端組織的頭目也沒有像片中一樣登堂入室。黎内戰的确存在太多冤冤相報,但可能導演像太多歐美人一樣認為唯有s兒童是最反人性的,所以認為非得kb組織才能幹出槍s兒童的事情。第三,這些組織的領導人/頭目沒這麼好s,暗s經商家族的黎總理拉菲克·哈裡裡都花了好大一番功夫,以色列暗殺zzd領導人納斯魯拉更是花了十幾年甚至更久時間來收集情報和布局。
另外,人物動機也比較單薄,除了有影評提到的母親槍s領導人動機不足外,恐怕對堅持唱歌的囚犯用如此方式毀滅她的【靈魂】,在一個經曆長期内戰的地方,還是太“文明”了。
除了上述讓我感到不真實的地方,最讓我不适的還是這位西方導演“進入”中東的方式。這電影本質上和戰狼及海外撤僑燃片沒什麼區别,都是在一片遐想中的戰亂土地上播種導演和觀衆愛看的燃點,盡管這部電影的技巧比戰狼高級很多。
當我發現這是俄狄浦斯的故事而非中東的故事,我可以原諒導演一些,畢竟要求任何非中東導演不去遐想和挪用這“流着血與淚的土地”上的故事,都挺苛刻的。沒錯我就是在陰陽怪氣。
作為一個中東研究(入門)者,我打低分。
這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不是中東的故事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招安代際矛盾,規避性别矛盾。魔童賺足了人民的錢,他卻不是人民的哪吒。
能賣到如此票房的作品必然觸動和反應了一些什麼。人物形象空洞和人物關系稀碎是商業大片通病,而能想出三方勢力政鬥已屬于較為有腦子的大片編劇。以“别打我爸爸,别打我兒子,别打我弟弟”為核心價值觀的人物體現了老鐘價值觀與商業大片燃點的良好融 ...
不成熟者的美名是少年
在這部電影中隻看到青春革命情欲之熱烈是片面的。假如一百多年後還照着《悲慘世界》寫五月風暴,那還有什麼意思。一定有人截取帳篷中的三具交疊的曼妙胴體與小祭壇上的聖餐與蠟燭,但假如這就是導演想講的全部,他就不會拍攝父母與支票。這是一部無比 ...
Tim:首先忠于自我,然後忠于愛欲
e5上頭,亂寫有些人會覺得無性戀是病,但我常自嘲地說,愛欲才是一種大病。尤其在這個以理性追求自我工具化、可計量化、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時代,藝術是幼稚的遊戲,愛情是缺心眼的大病。幾天前和友人聊東亞教育,我剖析自己如何無意識中把優績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