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過年檔太火了,追了小破球2就沒有看其他片子的動力了,這兩天無聊,準備找個片子打發時間的,沒想到還不錯,不知道為什麼豆瓣給分這麼低,是不是有點雙标了?

開篇外國人各種改規則,雖然是一閃而過,但是新聞越短事越大。合夥欺負人這事,老外幹了一百多年了吧?不要臉是天生的,口号喊的震天響,但是何來公平?

先從整體上說,可以算是乒乓球發展曆史的回憶錄,印象中乒乓球是最省心的體育項目了,從鄧亞萍到王楠張怡甯,從劉國梁,孔令輝,王勵勤到馬龍許昕張繼科,一代代運動員給我們創造了太多奇迹,以至于不懂球的胖子說我們就是冠軍多。從有印象開始,乒乓球就沒輸過,但那隻是印象,之前也有過低谷,這也符合事物發展到規律,有高峰就會有低谷,這個片子讓我看見了低谷,也讓人反思了曆史學習的重要,無論是一項運動的發展史,還是一個國家的曆史,都要學一學。

從布局上說,以曆史為依據,劇本可發揮的空間不大,完整的叙述了那個時代的一些重大節點和曆程,有淚點,有笑點,能夠看到劇組是用心的,從大部分影評上看,除了不看好鄧俞組合,沒有其它硬傷,曆史亂入這種。

從情節上看,開頭選人的故事,讓人第一反應就是女排的《奪冠》模式,突出人物或者展現教練,但其實又不太一樣。同時,這裡也是本片争議最大的地方,感覺片子對教練的刻畫篇幅過多,對運動員,對比賽本身講的比較少,拍的不好。在那個年代包括現在,教練組或者教練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要不穆裡尼奧,裡皮,波波維奇這些人怎麼總會被提及呢?不說郎平以一人之力帶飛女排吧,但她卸任後女排成績下滑是事實,所以多拍點教練無可厚非,總比動不動運動員和教練談戀愛要好吧?至于體育運動類型電影應該怎麼拍,我也不清楚,畢竟不了解,直觀的感覺就是不同側重點拍不同内容,類似乒乓球、女排這種想展現精神風貌的就不必太拘泥于每一場比賽,每一個球這樣的細節了,關鍵的地方把握住就好,是不是呢?

最後說一說觀衆情感問題吧,就是所謂的國内觀衆的G點,每次看到這些評論,感覺不是很友善,電影這些本身就是傳播價值觀的一種方式,能帶動情緒說明導演團隊有功力。但不能因此說觀衆好忽悠,就拍爛片,賣愛國情懷。我們國家曆史很厚重,形成了這樣一種民族性格,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這是民族特色呀,為什麼要去诋毀呢?

感謝那些在各個領域默默付出的前輩們,感謝那些隐藏在榮耀背後的功臣們,也許你們不在聚光燈下,也許沒有人知道你們是誰,但會有人記住,會有人因你們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