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洛·魯本斯·派瓦(Marcelo Rubens Paiva),回憶錄《Ainda estou aqui》(中文可譯為《我還在這裡》),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作品,於2015年由巴西出版社Alfaguara出版。
這本書不僅是作者,對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追溯,也通過其家族的遭遇,反映了巴西軍事獨裁,統治時期(1964-1985)的黑暗歷史。
該書獲得了巴西,最具權威的文學獎:
——「賈布提獎」(Prêmio Jabuti)
並於2024年被改編成由沃爾特·薩利斯(Walter Salles)執導的同名電影,進一步將這段歷史,推向國際視野。
#回憶錄內容簡介
《Ainda estou aqui》以馬塞洛的母親尤妮斯·派瓦(Eunice Paiva)為核心人物,講述了她在丈夫魯本斯·派瓦(Rubens Paiva),於1971年被軍事政權逮捕、折磨並殺害後,如何堅強地面對喪夫之痛,獨自撫養五個孩子,並轉型成為人權律師與活動家的故事。
書中交織了兩個時間線:
一是尤妮斯,晚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症,記憶逐漸消退的階段;
二是回溯1970年代,軍事獨裁時期的家族經歷。
馬塞洛以溫柔而真摯的筆觸,描寫了母親的堅韌與犧牲,以及他對童年、家庭與國家記憶的反思。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魯本斯·派瓦的「被迫失蹤」。
作為一名工程師、前國會議員,魯本斯因反對1964年的軍事政變,而被剝奪議員資格並流亡海外。
1971年,他被軍方從家中帶走,隨後在監禁中遭受酷刑並被殺害,遺體至今未被找到。
尤妮斯在丈夫失蹤後,不僅要面對經濟困境與社會孤立,還投身於追尋真相與正義的漫長抗爭,成為巴西人權運動的重要象徵。
#巴西軍事獨裁時期歷史背景
《Ainda estou aqui》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巴西軍事獨裁統治時期,這段歷史始於1964年3月31日的軍事政變。
當時,軍方推翻了民選總統若昂·古拉特(João Goulart),建立了一個持續21年的威權政權。
這一政變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因冷戰背景下,西方擔心巴西左翼勢力崛起。
軍事政權實施嚴格的審查制度,廢除政治自由,並通過一系列「制度法案」(如臭名昭著的AI-5法案),賦予政府無限權力,剝奪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人身保護令。
在這段時期,反對派人士、學生、工人領袖及知識分子彈,成為鎮壓的主要目標。
根據2014年巴西國家真相委員會(Comissão Nacional da Verdade)的報告,至少有434人被殺害或失蹤,數萬人遭受酷刑。
魯本斯·派瓦,便是其中一例。
他的失蹤不僅是個人悲劇,也代表了數千個巴西家庭,在獨裁統治下,所經歷的痛苦與沉默。
軍事政權在1970年代初,進入最嚴酷的階段,被稱為「鉛年」(Anos de Chumbo)。
這期間,政府加大對異議人士的迫害,情報機關如DOI-CODI(情報與內部行動分遣隊),被用來實施逮捕、酷刑與暗殺。
《Ainda estou aqui》中描述的1971年,正是這種暴力,達到頂峰的時刻。
直到1985年,隨著經濟危機,與民間抗爭加劇,軍事政權才逐步退出,巴西開始民主化進程。
然而,對獨裁時期罪行的清算並不徹底,許多受害者家屬,至今仍在尋求真相與正義。
#作品意義
《Ainda estou aqui》不僅是一部家庭回憶錄,也是對巴西集體記憶的召喚。
馬塞洛寫作此書時,正值國家真相委員會,調查獨裁時期罪行,這使得個人故事與國家歷史,形成奇妙的平行。
他通過母親尤妮斯的視角,展現了一個普通女性,如何在極端環境下超越悲痛,成為抗爭的力量。
書中沒有過多的控訴,而是以細膩的情感,揭示了獨裁統治,對人性與家庭的摧殘,同時也提醒讀者,歷史的傷痕仍未完全癒合。
這部回憶錄,及其改編電影的成功,推動了巴西社會對軍事獨裁,時期的重新審視,尤其是在當前政治氛圍下,當極右翼聲音,試圖美化那段歷史時,它成為一種有力的反駁。
馬塞洛·魯本斯·派瓦用文字證明了,記憶與真相,是抵抗遺忘與壓迫的最佳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