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母親似乎在中國影視文化中永遠是加害者和矛盾的激化者以及被忽略情感需求的角色。第一點,母親在經曆丈夫去世後,在面臨背痛與丈夫住在ICU的巨大金錢難題以及想體面的送走丈夫,被女兒指責自私自利,私自結束父親的生命。第二點,被忽略的情感需求:悲傷是女兒看不見的,女兒想要經營父親的串串香店,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母親身上,“媽媽你不想管爸的店我來管”,母親擔心女兒高考再一次拖鞋,母親在學校任職的壓力是看不到的,店鋪無法運營母親一直砸錢是看不見的,提出要關閉是對母親發火和冷暴力的;隻有母親開始對死去父親奉獻時才會被女兒所誇獎和感激,一旦有自己的需求就會被指責自私,甚至都不是自己的需求,僅僅是擔心女兒。第三點,矛盾的激化者:亂填志願是因為母親不支持養狗,擔心女兒也不歸宿是被指責說你沒資格管我的,為了女兒前程防止女兒早戀是被指責拔了父親管子的,為了開啟新生活,母親想要釋懷是被不斷刺激的。對母親永遠用不完的暴力和忽視,母親許多付出視而不見,放棄自己熱愛的教師工作等等數不清,母親想要開始新戀情,女兒是要叫狗咬對方的,是要被陰陽怪氣的。對,母親是你他媽爸爸一輩子的附屬品。最後的最後,每個人都開始粉飾太平,女兒對自己這個壓榨母親的行為進行辯解和放縱“對不起媽媽,我當時太悲傷了”,然後我們重歸于好。
2.吳京繼國産劇收獲了許多兒子之後,又收獲了一個像兒子的女兒,一個永遠隻看得到父親不易、拼了命也要使父權在這個家庭維系的女兒,一個忽略母親需求,永遠站在父親角度的女兒。“什麼都不懂”是女兒對于母親的傷害,是自己身上父權的烙印。還有一點是,我看了曹保平的《涉過憤怒的海》與這部《再見,李可樂》,期間隻隔了兩天左右,兩部電影戲份很大頭都有闫妮,前者是對強權或者說父權的一次嘲弄,後者則是十足的嘲弄。(最後女兒結婚,鏡頭給到的不是一直以來被精神虐待還在苦苦支撐的母親,而是被父親上身的狗)

最後,我替母親感到悲哀,從少年到中年,在意的人始終都是父權的擁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