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開始追的時候, 還以為這一部是披着很多層外套的一部煮夫電視劇。上次看類似的還是《昨日的美食》,兩部劇有種在真空中做飯的美,看劇也像是在吃日式小火鍋溫溫熱熱的。
從EP1來看,劇的亮點是以化石男性視角體驗繁雜的家務,從這個方面評價是造夢的一部電視劇。由于中登認錯的劇情太科幻,所以下意識更多關注了女主角線的劇情發展。第一集看不到女主角的個體性,人設更像是為了實現“化石男突然需要自己做飯感受自己習以為常的家常便飯準備起來有多複雜要花多少精力”而生成的客觀原因。女主角從乖乖女好嫁風(真是非常典型啊,蓬松又服帖的黑發+嚴格的身材服飾+公司前台工作+青梅竹馬校花校草,給足了結婚的理由)突變成粉發泡吧靓女,轉變的契機、轉變的過程都還是令人好奇的。
EP2更新後補充了一部分女主角的成長經曆,從一張白紙變成好嫁女的理由還算充分,身邊的氛圍和教材都非常全面(教你怎麼以最簡單的方式吸引最膚淺的男性),配合上家庭的影響(母親全力追男但仍然和父親不歡而散,姐姐全力追男但還是困在其中)女主角全力追求男人的愛(?)的樣子也算是《有點心機又如何》。看到這麼多失敗的例子,女主角想的不是啊我不要追男的了,而是啊我要早點開始學習追男的,也真的很有毅力不怕困難。
但是!從好嫁風轉變的契機有些生硬,非要說的話是理發師要推銷燙染,belike:“你這個頭發染個淺色會輕盈很多”。(女主角第一次被推銷嗎?)從女主的角度看,這一句推銷的話觸發了她的思考:是啊,我喜歡什麼呢?我好像一直在做一個他喜歡的人。由此女主角嘗試跟随潮人一起泡吧、喝酒、吃内髒。嘗試的過程中女主角自白其實自己很喜歡喝酒,但是為了扮演他人的愛人一直假裝自己不能喝,假裝自己吊高湯。(在以往的假裝生活中,應該有自己喝酒、找高湯粉的經曆吧,那會兒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在以往的個人社交生活中應該也有覺察到的時候吧?)
還有必須要吐槽一下啊,日本潮人的刻闆印象就是泡吧、喝酒、吃内髒嗎,真是直白淺薄的偏離方式…… 傳統硬漢女喝啤酒、潮人女喝龍舌蘭、上層富貴女喝紅酒、傳統女酒鬼喝清酒。紅酒是某種意義上的高端場所飲品,龍舌蘭是美劇飲品(有固定飲用流程有點好笑)啤酒和清酒都有點傳統印象上“男性化飲品”,喝點這個感覺“有點與衆不同”,“有點不在意男性評價,出發點總是有那麼一點愛男視角。吃内髒的話,一般人“啊内髒好可怕的”,潮人則“内髒啊,好吃的”。符号化的日本女性真的很難過吧,稍微做點什麼舒服的事都會有人說“和哪個男的學的?” “這種吃法隻有男的教你才會啊”等等。啊這樣一想,“喝啤酒”、“吃内髒”、“大叔口味”這種點留給他人很大遐想的空間和新鮮感,甚至可能觸發“這種放縱的事情我會得更多啊,我這來教教她更正确的方式”,還有“這樣的女性一定更懂我”,在無語的地方拉近了心理距離。
女主在偶然一次提問和長期累積的壓力之下,順應本能拒絕了男主的求婚,并連夜逃離了現場。借住在第一次見面的理發師家裡還是有點超過了,另外和龍舌蘭小哥的奇妙邂逅不正是性轉版本的好嫁風嗎,邊界感強或者不是很自戀的人都會感到不适,理發師的推銷、龍舌蘭小哥的殺豬盤,都令人感到恐慌啊。
看劇的過程中經常郁悶,感覺男主的劇本上就寫“此處自信且油膩地笑出眼尾紋”,女主的劇本是空白的,倆人一個眯着眼從頭自信到尾,另一個眼睛大大的說不出一句話。
在看劇的過程中特意留意了各個角色的外觀設計,服飾、發型、妝容在塑造人物角色上都有助力,女主前期好嫁風:白色服飾為主,黑色短發波波頭;轉變後潮人:黃色運動外套+裙子+染發。運動服在日本代表放棄社會主流審美。目前看第三集還會出現一個熟女類型的人物的,穿着又很典型。感覺劇明明是想以男性視角去講體驗一下家務工作的辛苦,但是在很多視野上又非常刻闆。比如女主角的角色設定,各類人物的服裝和發型,都像标簽一樣出現了。這麼刻闆,真的能講好一部平等的故事嗎,真的很擔心後期會被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