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提起我最喜歡的大慶趕海,是因為看過的都知道,大慶每天都在小破站視頻裡兢兢業業的跟各類淺海生物鬥智鬥勇,但是不同于其他所有的趕海up,大慶在捕獲時你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暖和取舍,感受他對那片海域的強烈的保護和熱愛,拿走可食用的,放生不多見的,銷毀生物入侵的,偶爾再解救一下遭遇飛來橫禍的小家夥,用日複一日的趕海來維護海域的生态。我說的劇中的這個“趕海人”,就是張葉。但在說張葉之前,我想先說說那些活生生的人。
1. 袁午
我覺得袁午不是一句“賭狗活該”就能概括得了的人物。首先,他為什麼賭?大概是因為隻有在賭桌上他才做的了主吧,他完全無法自主的性格決定了隻有在确定的數字和規則、明确的要求之後,他才能知道自己該怎麼赢。想必隻有在賭桌上,他才能用腦子找回高中時期的一點意氣風發。直到母親因為他打120卻沒按撥号鍵去世,他失去了最後一絲自尊,因為面對這種現實落差對于誰都實在過于痛苦。之前看到好多人說不願意看袁午的戲,因為在他身上能看到自己。這種窒息的壓抑感可能很多人都有過,但所幸我們大部分人沒有完全失去自我。而袁午有掙紮嗎?有。但他為什麼每次都放棄,我好像能明白,但又說不上來。不過在我看的時候,單從劇的觀衆角度出發,袁午這種在窒息中反而逐漸削弱呼吸,在生活小小的逼迫中主動後退逃避,在徹底的失敗中一點點丢失人性,任由惡意對他攻城略地,最後隻得血腥地繳械投降,思想和父親的st一同腐爛敗壞居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爽感,既希望他毀屍成功,又希望他徹底一敗塗地。
...2. 看似正常的虎媽貓爸
虎媽貓爸在國産劇中太常見了,以至于讓人在懸疑劇中看到這個設定後居然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是個正常家庭。這對夫妻潛藏在普通外表下的是連對對方為人都沒有信心的分崩離析的關系,楊遠的任何一個謊言都可能成為壓垮陶芳的最後一根稻草。陶芳在這個家中早已被情感上孤立,而楊遠也在陶芳一次次的歇斯底裡之後活得筋疲力盡。偷偷的帶着孩子出逃,仿佛是楊遠逼不得已的自救之選。陶芳是有錯的,她沒有耐心,不懂教育,也不了解孩子,但當她承擔了家庭的大部分支出,卻仍然在家務事上“孤軍奮戰”(雖然戰得不太對),張牙舞爪就成了她唯一的宿命。
...3. 完美受害者林楚萍
林目前的信息不多,也是家庭問題最小的一個,但我覺得她擔得起完美受害者這個魔幻概念。她不濃妝豔抹,不早出晚歸,不衣着暴露,不去所謂“女生不該去的場所”,但她依然被侵犯,在這種情況下,觀衆是否仍然能與罪犯共情?這是作者對觀衆的考驗。雖然她花了半年想逃避這一切,但是我想從她那天醒來選擇收起物證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自己終有一天要去面對,這是她幸福的原生家庭賦予她的勇氣。這也是我認為的這部劇目前最好的主題之一——逃避不是救贖,面對才是。林楚萍有勇氣主動面對苦難,而讓所有人被動面對這一切的,是張葉。
...張葉這個警察的形象,不同于其他懸疑劇警察帶着罪罰利劍而來的鐵判官,她的女性特質讓她總在不經意的保護她心中的“嫌疑人”。她非常懷疑恩懷,但在審問她時卻把她當普通女孩子小心翼翼輕聲細語,懷疑楊遠的時候也盡量讓自己在最後一刻再撕破他們夫妻之間千瘡百孔的窗戶紙。“不忍”是為理智加成的,張葉宿命注定伴着麻煩和罪惡出現,要做一個好警察就注定要用敏銳的推斷來逼迫這些可憐人面對他們一直在逃避但其實不得不面對的那一部分醜陋難堪的生活,但她的仁慈為這種殘酷鍍上了一層國産警察中難得的救贖光環——“你是有罪的,但你仍然值得被愛。”這種仁慈,在最後處理楊遠和恩懷之間的關系時大放異彩(而且多虧了楊遠那時也學會了面對現實,不再習慣于和稀泥粉飾太平,至于怎麼大放異彩,之後我會再說)。
...用一個俗套但明晰的說法,張葉是陽面的恩懷,袁午是陰面的楊莫。他們之間或許差别,隻是多擁有了一點點有包容心的愛和面對的勇氣。至于張葉之後怎麼用自己來救贖其他人,我們拭目以待,我會繼續的。但是各個角色愛人的能力至此已經可見一斑。或許有人像陶芳,或許有人像楊莫,甚至或許有人像袁午,但無論是誰,沒有勇氣是無法生存的。沒有原生之罪的人生是缺位的設定,而四處碰壁亦是常态,與生活拼盡全力的普通人在夫妻、親人之間的愛是沒有浪漫的餘地的,而我隻願我用生活的勇氣煥發出的一點微光,可以抵消一些你生命中的小小糟糕的厄運帶來的痛楚,這便是我最樸素,但至死不渝的愛意。
我對導演的感受:首先我必須承認我對攝制手法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但感覺上主要有兩點比較強烈——1.絢麗而吊詭2.柔和。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标題裡更願意強調海葵這個隐晦的意象。
1.作為半個美術生,整個畫面拍攝審美是非常在線的,沒有使用一般懸疑劇故作深沉的暗光線,冷色調或是泛黃的老照片感,反而用一種溫暖吵鬧的底色哄騙你,讓你覺得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再普通不過的事,但不合時宜的色彩變幻和跳脫的色相區間又讓你無法忽視其中的寒意,使得整個劇的色調變得異常絢麗——一如海葵美麗的花冠。
2.目前為止多次重複的片段
這也是這部劇最為人诟病的一點,雖然我能理解,但是既然這麼多人不喜歡,我覺得它就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的嘗試,因此為它扣了分。但我之所以能理解,也是因為海葵。認真看就能注意到,也不是完全的重複,因為每次的重複片段都比上一次添加更多的關鍵性對話細節,循序漸進的把新事證鋪叙給你,在懸疑驚悚劇裡,這算是異常柔和的破案思路——如同海葵柔軟的觸手,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毒素早已慢慢滲透了觀衆。好處就是容易抓重點,記得不費勁,壞處就是,真的有必要嗎?多次的回看也能達到這個效果,我個人不太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