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吸幹了你。”
一根吸管,能伸能屈的吸管。
充滿魔力,充滿暴亂;充滿詩意,充滿危險。
"If you have a milkshake, and I have a milkshake, and I have a straw, there it is. That's the straw, you see?
Watch it! Now my straw reaches acro------ss the room, and stars to drink your milkshake.
I drink your milkshake! I drink it up!!!"
《血色将至》壓根不是在講一個人性淪喪的故事(這是一個down的過程),而是一個真正的魔鬼如何踐行自己哲學的奮鬥史(壓抑然後爆發)。一個擁有最深的孤獨和憤怒的人,一個超人式的反英雄——Danil。将他的抛棄和行兇當作人性淪喪的結果乃是倒果為因,如今這種符号化的解構模式卻成了主流。
他從最髒亂的礦坑跛腳走來,已從實踐中體驗過肉體的苦難。見證然後專注追逐心中的至上目标,因為精神上也早已厭惡周遭的一切,“I see the worst in people.”讓我想起蘭波說的“萬物都已言盡”。一個極度敏銳的人,也被這敏銳帶來的深深厭倦所摧殘。既成為創造者,也變成毀滅者。
他最恨的是不真誠。全片主要圍繞Danil與義子、假兄弟、神父Paul的關系展開。其破壞程度可見:虛假的信仰>說謊的友情/親情>誤解深化愈發隔閡的父子情。身處荒原般的世界,深知偶像般的道義的兩幅面孔,失去最可信任的親情,就對所有的背叛零容忍。
“我完成了。”結尾Danil氣喘籲籲坐在地上。
(Paul此前歸來我已預感到他的“送人頭”行
為)是的,他完成了自身哲學的實踐,在道德層面他失敗了,投入富有卻孤獨的深淵;在存在主義層面的他的那部分卻完善了。
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不在于它告誡我們“貪婪是壞的”,而在于它冷峻地展示了一種強大、可怕且自洽的生存哲學,并将踐行這種哲學的後果,無論是其力量還是其必然的虛空,赤裸裸地呈現給我們。
...
...
...
僞善的衛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