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目前觀影經曆中最震撼的片頭了。一幕幕油畫般光怪陸離或情感洶湧的慢鏡頭畫面,搭配激越悲怆的交響樂,真真搭起了一個配得上星球毀滅的盛大舞台。其中與真實名畫的融合也是一大亮點。
從《愛欲之死》中了解到這部作品的深意。前半段開頭一切皆好的歡愉,一點點地被人物間的暗流碰撞所瓦解。每個人看似在為别人付出,實則隻是希望獲得自我滿足。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的,彼此自我的互相擠壓讓包括Justine在内的幾乎所有人都痛苦不适。有人憤懑不平、有人孤僻隔絕、有人耽溺享樂、有人起身逃離、有人郁結難舒。導演精妙地選取了婚禮這個表面洋溢幸福歡愉背後充滿疲憊壓力的環境,讓一衆人物交織成彼此牽連的網絡,并通過一系列順暢發展的行為對話,讓封閉自我的侵略性壓力在網絡中不斷傳輸。
此外,導演在本片沿襲了部分dogma 95運動的号召,前半段幾乎完全是紀錄片的拍攝方式,但調度非常細緻精準。多個機位的手持鏡頭剪輯在一起絲毫不淩亂,人物站位展現和一些越軸設計将不同自我間的對立沖撞展現得很生動。戶外戲的大全景與室内戲的特寫近景又形成了恰到好處的反差,進一步放大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其中Justine用來宣洩情緒的幾幅畫也都有來頭,分别跟死亡、陰郁和自我過度膨脹有關。這點《愛欲之死》裡有詳細描述,就不再贅述。
後半段開頭Justine罹患憂郁症,就是她被得不到滿足的自我所困的極緻表現,而此時出現的那顆憂郁星就是與之相對的極端他者象征。有些觀衆把Justine對姐姐訴說的那段認為世界不值得留戀,所有生命都是罪惡的話當作她期待憂郁星毀滅世界的證據,從而認為本片主題是一個憂郁症患者希望毀滅一切來宣洩絕望情緒,我認為這種解讀把片子描述得過于淺白。事實上Justine在得知憂郁星終會與地球相撞後,她的表現更近似淡然而非滿足或者發洩。更别提她最終給了侄子一個美好的期望,和他一起撿樹枝搭“安全屋”,還拉着姐姐侄子一起躲進去相守迎接最終結局,這哪像是一個滿腦子“趕緊毀滅吧”的絕望患者的表現?
在《愛欲之死》中,作者把Justine最後的表現視作一種想開,是憂郁星這個極端的他者讓她超越自我、擁抱他者,也就獲得解脫。此書作者認為真正的愛,必定是把對方看作一個完整獨立的他者,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身欲求的自我延伸。因為他者是與自我不同的獨特存在,所以你會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直至真正與對方共情、讓對方滿足。這個過程還包括意識到自我存在邊界,接受與他者存在壁壘,也接納壁壘所導緻的挫敗無力等所謂負面情緒。若你永遠隻想從對方身上汲取積極情緒,那你隻是把對方看作滿足自我的工具。坦然面對負面情緒,才是真正接納了他者,超脫了自我并和他者交融,形成了完整閉環。否則自我永遠殘缺,永遠隻追求正向滿足,不斷膨脹,直至崩潰。
若上述那段Justine與姐姐的對話體現出的還是一種自我願景無法實現後的絕望厭世情緒,那麼之後等Justine全裸沐浴在憂郁星的藍光之中,她的心境已然發生改變。雖然這段戲不可避免地帶有導演本人趣味,但也象征了她開始擺脫自我的束縛,毫無遮掩地接納了憂郁星這個他者的存在。一旦她接受了這顆行星終會撞向地球,帶來全人類死亡這個絕對終局,也就不再糾結于那些原本得不到實現的自我願景,從而真正擁有一種淡然的心态。此時的她雖然依舊抽離淡漠,但已不像之前抑郁症發作時那樣悲傷虛弱、不能自理了。
而與之相反,Justine的姐姐與姐夫直到最終也接受不了地球會被撞毀這個他者的存在。他們的自我因為無法形成閉環,因此在死亡的結局摧毀了他們的一切自身願景後迎來了崩潰。姐夫一開始的抗拒更強烈,甚至極力阻止姐姐去網上搜索相關說法,迷信于所謂的科學權威自欺欺人,結果自我崩潰後直接吞藥自盡。姐姐相對好一些,隻是和大多數人一般慌不擇路、絕望痛哭。這時候超脫了自我的Justine反而因為能夠接納他者存在,擁有了真正去理解對方需要、共情對方感受的能力。因此她最後能夠成功撫慰旁人,使其不至于結束得太過狼狽倉皇。
後半段在劇本層面相比前半段遜色不少。由于人物驟減,事件收束,後半段故事結構一下子簡單了不少。更要命的是很多情節全靠人物等待來發展,小事件出結果靠等待、轉折被發現靠等待、結局被迎來也靠等待。如此一來,觀衆一開始還能觀賞體會人物面對各種情況的情緒表達,之後就剩與角色一起大眼瞪小眼地等待結果,時間久了難免看得昏昏欲睡。這也影響了我最終的評分,哪怕此片的概念創意令我拍案叫絕。不過結尾的降臨沖擊還是足夠震撼,畢竟拉斯•瘋•蹄兒(?)相當擅長制造兇猛的情緒轟擊。通過越發迅疾悲壯的弦樂高奏和逐漸藍到發光的調色過渡,銜接了憂郁星近在眼前的巨物全景,結束得真有天崩地毀般的壯烈。
總之,瘋蹄兒出品,那味道就是濃到有種上瘾般的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