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描寫了一個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女性角色,東亞家庭裡面的姐姐。或者說,被忽略的女性的苦,女性的苦總是被顯得那麼理所應當,姐姐的存在在被忽略。
這部劇,相比于那種喊口号式的,女孩要幫助女孩,名為愛女實則把女性分成三六九等的不一樣。編劇是仁慈的,是愛和理解陳若華的。在這部劇裡,叙事的角度是跟陳若華是平視,不是俯視不是挑剔她你為什麼不反抗,編劇用很短的篇幅講了陳若華的原生家庭。
很多時候說陳若華是小苦瓜,我覺得這是國産劇的進步,因為她的苦終于是被正視的了,不再是一個冷漠的女兒,偏執的扶弟魔。
不同于樊勝美式的家庭,陳若華顯得更為矛盾和糾結。陳若華經常陷入一種,媽媽愛我,媽媽不愛我的糾結中。一邊是媽媽真的很愛我,從小很努力的攢錢,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和弟弟,一條秋褲穿了十年也不舍得換,我數學學的不好是我的問題。一方面是媽媽為什麼不愛我,那麼想讓我嫁一個人,把我捆在她身邊。
也不是蘇明玉的媽媽,要求孩子報師範,幹涉志願的選擇。秀麗是沒有幹涉過陳若華的選擇的,想去北京讀書就去了,想學文學自己擅長的也讓學。
編劇帶給了我們另一種在國産劇沒大筆描寫過的新的視角,一個在重男輕女家庭,壓抑的環境生長出的姐姐的,自我意識覺醒和原生家庭的搏鬥和糾結。
陳若華是糾結的,編劇也是理解她的。畢竟沒有誰誰生下來是爽文大女主,母親壓迫你轉身就走人,輕輕松松跟原生家庭來個了斷。不同于樊勝美式很“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家庭讓人痛的很徹底也讓人斷的很徹底。母親是愛孩子的,但沒那麼愛,更愛的是自己。
陳若華始終陷入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的過程和對于自己原生家庭的矛盾。她做不了那種“扶弟魔”,她有自己的人生,但是母親又一個勁想把自己捆在自己身邊。
感謝編劇和作者,描述了東亞女性身上這種,隐秘的苦楚,可以讓陳若華身上的苦是被看到的。她們在和陳若華是一種平視的态度,不是從高到低的俯瞰。
不是那種被醜化的“扶弟魔”的形象,說女生獅子大開口向貧窮家庭要一大筆彩禮。
不再是國産劇裡,那個吸幹男方家庭的媳婦,那個暴躁易怒的大嫂,那個獅子大開口的扶弟魔。
編劇和作者,站在了一個和陳若華平視的角度講了她的故事,說了她那些,隐秘的,不知道該怎麼完整叙述的苦楚。理解了陳若華,不去譴責她為什麼那麼懦弱:“被壓迫你就要反抗啊”,而是說了她的矛盾她的糾結,她自我意識和原生家庭的矛盾和沖突。
陳若華身上發生的每件事好像都很小,魚肚子而已,媽媽切好的水果而已。單獨拎出來講,似乎就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是說多了又像祥林嫂。
但是真是魚肚子那麼簡單的事嗎?不是,是被忽略的方方面面,也是被打壓的方方面面。
也感謝演員楊超越,她真的理解了這個角色,也把這個角色演繹的很好。我想不到還有别的95花演陳若華會比她更出彩。
她理解了陳若華的情緒,笑不敢大聲笑,哭也得忍着。跑出病房到走廊哭,也得努力抑制自己不發出聲音(用袖口死死捂住鼻子不讓哭聲太大這個小點真的有戳到我)。
她和樊勝美演繹的是另一種極端,那個暗淡的,壓抑的,忍讓的,讨好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