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漢人民族價值觀的試金石。首先要清楚當時丙子胡亂,是後金為了解決後顧之憂而入侵朝鮮,同時迫使朝鮮放棄大明,将宗主國改為後金的事件。

從當時儒家思想價值觀的角度來說,這是很屈辱的事情,中華藩國向蠻夷低頭。朝鮮儒臣洪翼漢上疏堅決反對稱「臣自堕地之初,隻聞有大明天子」,城破後遂被皇太極點名壓縛沈陽處決。洪翼漢與同時殉難的另兩位大臣尹集、吳達濟并稱為「三學士」,在韓國曆史上具有文天祥般的地位。丙子胡亂以後,崇祯十年元旦,受困在南漢山城的朝鮮君臣在這一天也不忘向西朝着北京的方向行「望阙禮」。此後數百年,朝鮮一直都有紀念崇祯的儀式,并且将當時去清國統治下的北京稱為燕行,而不是京行。

從階級觀念的角度來說,後金完全是蠻夷國家,入侵朝鮮沒有給朝鮮帶來任何先進的因素,反而掠奪了50萬朝鮮人作為奴隸。

而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說,丙子胡亂堪稱是朝鮮版的靖康之恥,對朝鮮社會的影響和打擊遠遠超過當年的日本入侵。因為日本再怎麼樣也是朝鮮所承認的文明國家,朝鮮國王宣祖說:"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宣祖實錄》卷37)。換句話來說,朝鮮人大體上是承認日本人是中國的兒子,和自己地位平等,但是是亂臣賊子。但是後金完全就是蠻夷,早期的時候,那些東北女真部落還是被朝鮮吊打的,結果沒過多久就反過來被他們吊打,這對于整個朝鮮社會心理上的打擊是巨大的,具體可以參考當年的甲午戰争。被英法列強這些大國所擊敗,還能說得過去,被日本所擊敗,直接讓整個滿清知識分子崩潰了。如果是真正意義上對中國曆史有所了解的漢族民族主義者,在觀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根本不會産生什麼諸如「且看東北人皇太極是如何對韓國人殺人誅心的,跪服!」、「看清軍如何吊打朝鮮」、「跪在皇太極面前要求停止,這戰争爽爆」等等想法,而是一種惺惺相惜,兔死狐悲的傷感之情。我想當年孔子之所以支持其向往的尊王攘夷,恐怕也是因為這種樸素的情感吧!

如果他們在了解了背後的曆史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支持滿清,那隻能說明他們隻是庸俗的國家主義者罷了,大明還在的時候擁護大明,滿清來了就擁護滿清,民國來了就擁護民國,就是随着政治局勢而不斷改變的牆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