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9.3閱兵”馬上就要來了!

這是屬于中國軍人的浪漫,也是對曆史的紀念,更是屬于每個中華兒女的榮耀時刻。

而在39年前,也就是1986年,由我國電影界的兩位大導演合作了一部關于“大閱兵”的電影。

這部電影名為《大閱兵》,陳凱歌是導演,張藝謀是攝影。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一直部隊準備着1984年的大閱兵,當時正值改革開放蓬勃發展時期,社會上對于“集體與個人”有着巨大的的分歧,而本片通過對裡面不同角色的刻畫,對當時的時代進行了思考,同時也對閱兵的意義進行了探讨。

...
...
...

電影的開頭,是一場十分熱鬧的體檢戲份。因為閱兵對參與人員的身高、腿長、臂展等體型有着極高的要求,所以體檢是閱兵前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

幾乎所有人的臉上都堆滿了笑容,作為軍人,大家對北京與閱兵有着發自心底裡的向往,所以通過體檢的人都十分開心,

唯獨吳若甫飾演的呂純并不開心,甚至在他的衣服口袋裡還藏着一個收音機。

呂純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因為受當時思想變革的影響,他其實并不想參加閱兵。

他的願望是去上軍校,但是因為他的分數不夠,目前隻有朋友的争取讓他看到了一絲希望。

暫時選擇當兵的他,很快也通過了體檢。

...
...
...

閱兵初訓隊伍很快就完成了集結。

在這支隊伍裡面,教員是十分嚴苛、不苟言笑的孫放(孫淳飾演);王學圻飾演的小隊長李偉成此時的級别是連長,同時也是本支隊伍中年齡最大的一個人,他馬上就要過35歲的生日了,與其餘十六七歲的小後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兩人算是這支隊伍的管理者。

而除了呂純外,這支隊伍中還有活潑好動、善于交際的劉國強,他會随身帶着鏡子,為了好看的他會用一根煙賄賂理發師把自己的頭發留長一些,他還會總是跟在李偉成跟前,甚至在洗澡的時候主動送上香皂,一方面是想要打好與領導的關系,同另一方面也想了解他的戰鬥曆史;與劉國強同是老鄉的郝小園,是個憨厚老實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劉國強也總會幫助他;與孫教員曾經是戰友的江俊彪,是一個羅圈腿,因此他做的動作并不規範。

他們來參加閱兵的想法各自不同,而在第一次集結時,孫教員闡述了訓練的殘酷,并問是否有人想要退出時,下面鴉雀無聲。

...
...

在當時的改革浪潮中,呂純想要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而這種性格本就與“一切服從安排”的軍隊有着天然的矛盾,所以他很快就與嚴苛的孫教員産生了矛盾。

在一次集訓中,孫教員發現了他衣服裡的收音機,于是讓他送回去。

呂純以為隻是将收音機放在一邊就可以,但是孫教員卻要求他送回宿舍。心存不服的呂純将收音機放回宿舍後并沒有急着回隊伍,而是去了門衛那裡問有沒有軍校的來信。

當他再次回去時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随後孫教員對呂純進行了單訓,由此更加激發了他對孫教員的敵意。

...
...
...

基礎訓練後,集訓隊伍進行了第一次單兵考核,得分在3分以下的将會被淘汰。

江俊彪因為羅圈腿的緣故,做的動作并不标準,但是在其他評委打出低分的時候,孫教員卻打出了3分将他留了下來。這讓下面的呂純十分不滿。

訓練結束時,所有人坐在了一起,郝小園因為被說臉歪的原因求教劉國強,劉國強讓他在額下挂上了别針,這樣臉一歪就會被紮一下,從而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江俊彪看到後就向劉國強求教整治羅圈腿的招數,本着玩鬧的心思,劉國強勸他用背包帶綁腿來矯正,呂純聽到後提醒江俊彪這樣是不管用的,但是江俊彪卻将這個法子當成了自己可以留下來的希望。

...
...
...

殘酷的訓練還在繼續,接下來就是越野長跑,而江俊彪真得将背包帶綁在了腿上。

越野長跑對體能的消耗極大,不僅是陸地跑步,中間還需要過河。

在孫教員對時間的把控下,所有人都累得氣喘籲籲的,而綁着背包帶的江俊彪更是落在了最後面。

經過長途跋涉,在最後的目的地上,除了江俊彪,所有人都已經到達了。

看到江俊彪幾乎跑不動了,有人想要上前幫助,但是孫教員卻阻止了,最後在全員的鼓勵下,他終于到達了終點。

...
...
...

訓練的日子依舊艱苦,而呂純始終挂念着軍校的回信,卻一直都等不到。

很快就是殘酷的軍姿考核了,在烈日炎炎之下,他們需要标準軍姿站立3小時。為了保證安全 ,軍醫在旁邊搭好了帳篷,随時為暈倒的人進行醫療服務。

但這些人都是鋼鐵一樣的戰士,沒有一個人退縮。

一小時三十五分,帳篷裡空蕩蕩的,但是很快就有人出現了不适。

先是郝小園吐了,但是他沒有退下去;接着就是年齡最大的李偉成暈倒了,他很快就被擡了下去。

兩小時十五分,大家還在堅持,但是劉國強的動作總是會被點名。

直到三小時一到,軍醫立刻帶着水沖了上去,在孫教員下令解散後,大家才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劉國強此時是在發着高燒,他此頓時對自己參加閱兵的意義産生了懷疑,于是接下來的訓練中他偷偷溜了出去,卻正好遇到了幾個農民在割麥子,然後他就開心的加入進去。

休息的時候,看着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女孩子,劉國強開心的笑了。

很快呂純出現找到了他,才發現劉國強發燒了。

...
...

接下來就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也是對當時時代的思考與探讨。

因為劉國強的私自逃離,所以讓他背上了處分。在大集會中,呂純當面提出了自己的懷疑。

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一個新兵出了點毛病,就得給處分。提建議的同志想沒有,一個16歲的孩子站在40度的太陽底下,還發着39度的高燒,沒說什麼,這是不是你們說的精神。”

“夜裡我一躺在床上就想,我們這兒整天幹嘛呢,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忙什麼......”

江俊彪頓時質疑呂純就不該來,而呂純也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他本就不想參加,因為他隻想上軍校。

“現在時髦的是當經理,當廠長,要麼就是做買賣摟錢,”而呂純不想人雲亦雲,隻想要保持自己的個性。

呂純與江俊彪代表兩類不同的人,江俊彪屬于集體主義者,他的内心隻是想着社會、國家的利益,而呂純則代表着受投機主義影響的新時代者,他們不在考慮集體,而隻是考慮着自己的利益。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如今的社會最終發展成了個人利益至上的社會;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之前我們那種集體精神,真得比西方思想高出了很多層級,所以我們的國家在以前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性就是應該受到制約的,我們的文化講究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但是西方文化講究的是“為所欲為”,所以看似個性得到釋放的現代,各種突破道德、突破倫理的事情如今已經變成了習以為常。從而導緻社會,失去了公信力。

...
...
...

在療養房裡面,劉國強說出了自己參加閱兵的意義。原來他喜歡上了一個女同學,而女同學的父親是一個萬元戶,他隻有參加閱兵後,對方才會同意他的女婿。

而很快,又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就是郝小園的母親去世了。

孫教員一直都是把郝小園當作預備隊員的,所以他決定趁這個機會就将他淘汰出去,但李偉成卻表示“淘汰隊員是得負責的”。

得知母親去世後,郝小園哭了。在離開時,孫教員給他準備了很多東西,讓他回去可以分給親戚朋友。

...
...
...

呂純終于收到了軍校的回信,但是卻是一封拒絕信,他的心态頓時崩了。

在雨中訓練時,他受到了孫教員的批評,孫教員讓他出列時,他卻直接離開了。

孫教員其實挺看好呂純的,因為他的個人素質其實還是不錯的。他急忙追着呂純回到了宿舍,卻看到呂純正在收拾東西準備離開。

看到孫教員後,呂純開始宣洩着自己的不滿:他指責孫教員看似在給江俊彪機會,但其實也是在傷害他;他痛訴社會已經是一片消沉,并不可能靠一場閱兵就能振奮人心;他痛訴軍人并不被社會所理解......

一切的一切,他都是在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很快出現的郝小園,他甚至是一路從半路走回來的,這完全讓呂純震驚了。

原來郝小園認為自己沒有見上母親已經是個遺憾了,他不想再次失去閱兵的機會,這樣他最起碼可以對得起去世的母親。

呂純突然才發現,原來社會真得還有這樣無私的人存在。

電影中集體奉獻主義是赢了,可惜在現實中,卻是個人利益至上赢了。

...
...

接下來,李偉成為了安撫呂純,給他講述了孫教員與江俊彪的故事。

他們兩人都是參加過真實戰鬥的戰友,一次行動中,連續幾天沒合眼的孫教員想要抽煙提提神,但卻被敵軍發現了,最後是江俊彪冒死将受傷的孫教員救回來的,而江俊彪的腿傷就是那會留下的,所以孫教訓對講俊彪一直是有愧疚的。

後來領導去看望孫教員時,問他有什麼請求,但是孫教員表示不要獎賞,隻想要成為一名教員,因為他想要用嚴格的訓練教訓新兵,避免他們将來會重蹈自己的覆轍。

而孫教員與江俊彪之所以對閱兵如此執着,是因為他們的心裡一直裝着死去的兄弟們,他們不能給軍人丢臉。

而在這裡,導演安排了一段孫教員為江俊彪洗腳的戲份。

我十分不解的是,這段戲本來就是宣揚戰士之間的兄弟情,但是卻被西方的一些媒體人解讀成了同性戲份,甚至就連電影中幾次戰友們一起洗澡的戲份也被解讀成了同性之間的暗示。

衆所周知,過分解讀看似有邏輯,其實都隻是解讀人自己的個人臆想。但是讓人失望的是,陳凱歌起初并不承認這樣的劇情,但是後來為了迎合西方人,竟然也就承認了西方人的解讀。

道德失準,由此也就決定了陳凱歌注定隻會是個電影工作者,而成為了不了真正的大師,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質疑《霸王别姬》不是他拍的原因,因為大家不相信隻會迎合西方人的思想的人,是拍不出那麼高級的影片。

...
...
...

閱兵隊伍還需要繼續淘汰人,但是已經訓練了這麼久,淘汰誰也都不合适,最後孫教員決定淘汰動作不夠規範的江俊斌。

而在澡堂裡,李偉成暈倒了,呂純将帶着軍醫來救他,才發現李偉成身患絕症。

李偉成起初很激動,随後他解釋了自己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來參加閱兵的理由。

他其實以前并沒有參加過戰鬥,也沒有什麼高文化,所以當兵十五六年後,才隻是個連長。

這次閱兵是他唯一提升的機會,因此他必須得抓住。

而江俊彪得知自己被淘汰後十分失落,因為沒有一個老兵不想去北京,而他也一直想要知道北京到底是啥樣的。

不過在歡送會上,他講述了孫教員的故事,最後他掏出了當時班長離世時留給他的勳章,并将他傳給了呂純。

因為他知道,呂純會是一個好兵的。而這,也是軍人精神的傳承。

...
...
...

江俊斌離開了,閱兵訓練也基本差不多了。在最後的集訓中,小隊長李偉成進行了最後的講話。

“這幾個月裡頭,我們走了多少路,我算了算,每個人走了9993公裡,具體的說,就是從祖國的最北頭,到最南頭,正步走了個來回。”

“可我們在在天安門前走多久,96步,不到一分鐘。”

最後李偉成用國歌中的“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結尾,然後向大家敬了軍禮。

在這次的集訓中,每個人都犧牲了不少,而他們最後的目的,就是為了天安門前一分鐘的榮耀。

而其實,這也是李偉成離開前的宣言,雖然十分舍不得,但是他知道天安門前的閱兵是不能出差錯的,而他的身體已經不能支撐他完成了這項任務了,所以他将自己的位置讓給了郝小園、

最後,在準備去北京的升旗儀式上,需要每一個軍人将名字簽在紅旗上,而孫教員表示,先将這次集訓中離開人的名字寫上去。

随着一個個名字被念出,他們為這次閱兵付出的努力,也都别記錄下來了。

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了,但是卻受到了所有軍士的尊重。

...
...

電影的最後,這支隊伍順利完成了閱兵儀式,而84年的大閱兵,也十分順利。

如今的社會,很多隻是想着個人的利益,早已經把民族甚至國家的利益抛在了腦後。

所以他們在想,閱兵不過幾個小時的事情,卻需要上萬名官兵數不盡日日夜夜的艱苦訓練,還有還有無數工作人員為了閱兵去做各種工作,這樣真得有意義嗎?

但是我想說的是,很有意義!

閱兵,對于軍人來說,那是屬于他們的榮譽;而對于老百姓來說,那是屬于他們的民族自信;而對于國家來說,那是屬于他的國威。

一個普通老百姓,到一個國家,想要安穩,就需要有實力。

而閱兵,就是在展現真實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