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先影後劇,那真的口碑跟票房表現會比現在好得不止一點...

參考當我說去看了荔枝,我同事問我:?不是電視劇嗎?你又看一遍?誰懂我内心的崩潰...

拜劇版所賜,上映前就有“質感差”“劇情魔改”“嚴重注水”“新角色搶戲”的關聯标簽,哪怕影版從節奏到質感再到最後的拔高,全方面尊重原著、認真考究、甚至有些“獨辟蹊徑”的意思,但因為從為劇版的播出早就消耗了一大部分觀衆和ip粉的信任,導緻口碑真的在前期受到重創,甚至于路人誇它自動自覺被打成“水、jun”(對,沒錯,我就被打成過,我真的會無語)

冷知識,電影三月份就已經定檔,無奈還是被劇版搶了一手,糟糕的完成度直接拉低IP好感。哪怕電影帶着誠意殺出來,把劇版丢掉的“故事性”撿了回來,把“運荔枝”的主線拍清楚,把人物每一步的動機、困難、轉折都完完整整的呈現,把小人物掀桌的反抗勇氣诠釋的淋漓盡緻,敢罵、敢拍,尖銳地諷刺職場壓榨、底層百姓的血淚經曆,也抵不過一句“劇版那麼爛,電影能好到哪去?”

如今影版被劇版拖累的局面,就很像現實版“長安的荔枝”主創團隊像李善德一樣兢兢業業地運着鮮荔枝,卻被“荔枝煎”提前截胡摘了果子,現實往往比影視作品更加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