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不等于沼澤。濕地是一片光的空間。在這裡,草在水中生長,水流向天際。溪水緩慢流淌,帶着太陽的影子蜿蜒奔向大海。在上千隻雪雁的喧鬧聲中,長腿的鳥兒們以不可思議的優雅姿勢起飛——美得不像是為了飛翔而生。——《蝲蛄吟唱的地方》

說實話,筆者在看電影前沒做任何功課,類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比方說前一陣的《傑瑞和瑪姬生活闊綽》,可在字幕的最後卻出現了這樣的一段話:

...

翻譯過來就是:本電影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但還是感覺有點不對勁,因為整部電影看下來有點确實不太像一般的電影劇本,查閱相關資料後才發現原來電影是根據《蛄吟唱的地方》改編的,這才對嘛。随後查閱了相關資料才發現,原來電影藏着很多不易發現的小細節。

地圖

萬萬沒想到原著給出了沼澤的地圖,地圖的出現解決了很多問題:

...

從上往下看,先是巴克利小鎮,小鎮右邊是防火塔,也就是男二死的地方:

...

左邊的黑人小鎮影片中沒有提及,往下看是老跳的店,然後是灣頭灘和基娅的屋子,在地圖的左側還有一個閱讀小屋,影片中也沒有出現,在此不表。

根據防火塔和巴克利小鎮的位置可以确定,女主其實有充裕的時間做掉男二,因為小鎮和防火塔離得很近。

被告律師說的應該就是事實——女主晚上做公交車回到小鎮,引誘男二到防火塔并且做掉。在時間上來說完全是來得及的,地圖的出現告訴了我們影片中并沒有表露的距離。

...

接下來看老跳的店和女主家的位置。在觀影過程中筆者發現為什麼兩次在老跳家買完東西後都要把油加滿呢?有地圖之後就豁然開朗了,原來女主家和老跳家左邊都是沼澤,人目測很難通過,于是水路便成了更好的交通方案(其實原著中女主走過一次,好像是4英裡左右,按照1:1.609來換算的話,應該是6.4公裡)。

...

這樣每次買完東西之後加滿油就成了非常合理的選擇了,如果不加滿油,回去随便用一用可能會導緻船沒油的尴尬境地。

社會

還記得女主等男主回來的時候特意買了日曆麼(影片過程中也在不斷給出時間提示)?這裡的時間是1962年。

...

1962年是什麼年代?二戰1945年結束,随後開始冷戰。冷戰對美國造成了什麼影響?讓我們回想下冷戰的雙方——美國和蘇聯,也可以看作是共産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貧富差距。

為什麼貧富差距很重要?因為蘇聯是共産主義國家,貧富差距極小,或者說比原始的資本主義要小很多,工農階級和富裕人家的生活差異不大,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具體情況筆者沒有深入了解(如有問題煩請在評論區勘誤)。

而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差距顯然很大,貧富差距大容易造成什麼問題?大量普通人不開心啊,明明在蘇聯大家可以過上差不多的生活,不用像美國一樣過着貧窮的日子。為了解決人民之間的内部矛盾,美國大量征收富人稅,比例一度高到了90%,而且不僅僅是收入的稅收變高了,同時遺産稅也很高,避免了财富傳遞下去的可能。

收上來的稅幹什麼呢?當然是造福人民群衆了。當時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說是很高了,一個藍領工人的收入可以同時養活一個妻子和三個孩子,同時還能整輛車開開,簡直不要太棒。

當然了,提升的不止是生活水平,還有各種社會福利。在影片中的體現就是上學不用花錢了!這一點筆者觀影時覺得十分詫異,美國怎麼會有免費的而且提供吃食的學校呢?放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一切都合理了。

...

所以影片中即使大家做着普通的工作,也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比方說男主的父親隻是打漁的,但依然可以供兒子上大學,看上去也沒什麼壓力。

男主的工作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當時富足的生活給很多科研機構帶來了春天,所以即使在那麼偏僻的小鎮依然可以有研究所供男主上班。

老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社會福利署的人找老跳了解情況的時候,結尾用了“boy”。

當時距離《解放奴隸宣言》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左右,美國黑人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1955年—1968年)。但即使在這個社會背景下,白人還是瞧不起黑人,尤其是政府官員,這人說的話聽上去真是惡心。

...

也正是因為社會對黑人的接受度不高,而且是偏遠的地方,成見就更大了,老跳一家人隻能小心翼翼的生活。

所以就算老跳發現女主被渣男打了,也什麼都做不了,隻能幫女主保守住這個秘密,給她提供一個臨時的避難所。往前倒一倒,渣男在老跳的店裡遇女主那次。男主的語氣也有點瞧不起的意味,而老跳也隻能通過免費送東西給渣男來盡量避免沖突,沒得辦法。

沼澤之外

原著中關于整體時代背景的描寫更加豐富,不過既然要改編成電影,做點取舍也十分正常,影片挑選的這幾點也算不錯。

本意為僅僅是一個偏遠城鎮發生的故事,誰能想到沼澤之外的大手也在無形中影響着故事的發生呢?

參考文獻:

1. 《蝲蛄吟唱的地方》

2. 百年興衰的疑問,美國的貧富差距,是如何縮小又徹底失控的?

3. Wikipedia——解放奴隸宣言

4. Wikipedia——Cold War

5. Wikipedia——Civil rights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