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最鮮明的,是以馬大三為首的廣大農民形象。他們老實又本分,雖然恨日本人,但是也不敢怎麼樣。比如馬大三被人拿槍指着接受兩個人質,雖然心裡又害怕又不樂意,但是還是不敢怠慢:對方要吃白面,自己也隻好舔着臉去要;每天晚上還要守着他們,生怕他們鬧自殺或者逃跑。一直這樣好吃好喝把屎把尿養了半年,說好的養幾天就來接,也杳無音訊,再加上這兩人一直想逃跑,全村的人才動了殺心。但是真的要殺人,大家又很慫,也沒人敢動手,隻好抓阄讓馬大三去殺。等馬大三殺了人以後,大家卻又對他敬而遠之。結果馬大三更慫,坑都挖好了也下不了手,幹脆又用麻袋把兩人捆好了扔鐘樓上去了,每天繼續給他們送飯。當村裡人聽說他沒動手之後又紛紛來指責他,馬大三甚至委屈得直流淚。這裡的兩個女性形象也很有意思,一個是一直強勢的八嬸子,一個是看似不愛說話的魚兒。八嬸子一直強調自己行得端坐得正,日本人來村子裡八年了,也不敢動她一根汗毛,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勢。魚兒則是一下子潑辣起來,面對全村人對馬大三的指責,面對此時失去理智隻會嚎啕大哭的馬大三,她站出來大罵全村人逼馬大三殺人卻又嫌棄他、看他沒殺人又來怪他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于是這樣慫慫的一村子人隻好叫馬大三去城裡找專業人士。城鎮居民們似乎比廣大農民們稍微有頭腦一些。街道裡唱戲的此時正唱着皇軍好,影片末尾抗戰勝利了又開始歌頌八年抗戰,看到馬大三複仇還覺得可以編成一個很好的故事來唱曲。磨豆腐的告訴馬大三雖然自己殺不了人,但是豆子他必須得收下,要不馬大三不放心。他們找來的劊子手号稱殺過清朝餘孽,殺了人人頭落地轉三下,還會眨眼睛笑一笑,來表達對劊子手的感謝。結果此人一通騷操作一個人也沒殺成,還不敢補刀怪罪村民們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當花屋小三郎提出要用糧食換他們走時,村民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台階下,殺也下不了手,把他們放了還能換回來糧食!于是他們真的浩浩蕩蕩騎着驢子送花屋歸隊。面對日本小隊長的訓斥,馬大三們不敢吱聲。當被關在窯洞裡時,他們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得到糧食。當帶着糧食回到村子裡海陸軍大聯歡時,村民們毫不懷疑地認為日本人是帶着善意而來。日本軍人們奏着歡快的音樂,村民們紛紛獻唱,和日本軍官們談笑風生,甚至在小隊長讓拿槍斃了小三郎時,還認為對方在說笑、在反應過度。
電影中的日本鬼子也并非是以往影視作品裡臉譜化的毫無人性的殺人狂魔形象。海軍軍官每天奏樂巡邏,還分給小孩子們糖吃,平時洗澡的時候還會怡然自得地唱起日本的歌謠,看起來和普通的歐吉桑沒什麼區别。然而海軍軍官在結尾小孩子跑向自己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掏出刀殺死了每天發糖的小朋友。軍隊裡的新兵嘻嘻哈哈的,說要找村民要雞吃也是說“您好可以給我雞嗎”,老兵便教導不行你要很兇地說快給我雞吃,兩個人還要不時畫個圈圈不讓村民走出去取樂,簡直有點像街頭小混混。結尾大聯歡要殺人時,陸軍隊長便叫着讓新兵上,他也毫無壓力地端起刺刀捅向了五舅姥爺,一邊不停用力刺穿他的身體。另一方面,小三郎一開始表現得像抗戰神劇裡的鬼子,被抓以後說着要為榮譽而死,看到魚兒給自己包紮還滿嘴噴糞。結果後面他真以為自己要死了又不想死了,說自己在老家隻是養蠶的農民,并不是什麼武士,甚至歸隊之後還要幫村民說話,一度讓我以為他甚至擁有了一絲人性的光輝。陸軍的隊長則看似更符合大家印象中的皇軍的形象了,看到歸隊的小三郎問他為什麼不死,動不動就下手打下屬,甚至感覺随時會拔出槍來。但同時,他又堅持着一種他所認為的正義與禮節,比如定下了契約就要履行,比如被俘以後便不再用槍,但是可以用刀,光榮的刀,來執行命令。
影片裡還有幾個不可忽視的形象。一個便是翻譯官董漢臣,也是小三郎在電影中強調的“受過教育的人”。他并不認同日本人的做法,其中幾段亂翻譯也是全劇的高笑時刻。他反應很快,五舅姥爺審問時張口就來,編得比問得還快。小三郎要罵中國時,他據理力争甚至不時噴一噴小三郎。但是大聯歡上陸軍隊長問他“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是什麼意思時,他卻絲毫不敢怠慢,逐字逐句如實翻譯。整個影片全程,他也隻是想活下去而已。然而當抗戰勝利他要被槍斃時,士兵們确認了好幾次,都發現他在笑。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是瘋七爺,他腿腳不方便,但是每當村民們開始讨論如何處置兩個人質時,他便一直叫着要把兩個人一手一個掐死埋到坑裡去,甚至好幾次激動到差點沖出去。還有便是最後吳大維飾演的國軍軍官,雙親都被日本人殺死,自己也失去了一條腿,但是面對沖進戰俘營殺人的馬大三和當漢奸的董漢臣,都給予了槍斃的懲罰。
電影的結尾充滿了諷刺意味。認為日本人不敢殺自己的八嬸子被刺死,瘋七爺雖然也被殺但是确實掐死了一個日本士兵。陸軍隊長明明知道天皇投降了,但是還是要屠殺一整個村子的村民。雖然叫着大日本帝國,但是日本鬼子們被俘後卻老老實實服服帖帖,也沒見一個人切腹自盡。最最高能的結尾,馬大三借着賣煙卷的機會沖進戰俘營殺日本鬼子們,卻被安排由小三郎,那個他好吃好喝供着的小三郎,來執行死刑,而他也正如豆腐匠形容的那樣,落地轉三下,眨一下眼睛,露出了笑容,影片也由黑白變成了彩色。
如果要說電影的具體意義和隐喻,那我大概率是說不好的。如果非要定性,我覺得這部電影主要是在刻畫人性,尤其是在戰争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人的各種品質和特性,往往更加展露無遺。面對強權和武力,敢于反抗的人往往是極其少數的。真正的抗戰時期,華夏大地縱然有無數英雄兒女湧現,但我相信,更多的應該是電影中的樸實無華、甚至很多時候有些無知且慫的勞動人民。他們沒有什麼知識,對政治也毫無概念,日本人來了誰都厭惡,但是真要反抗又沒有這個膽子。日本人走了,換了國軍來,他們也繼續麻木地過自己的日子。但是當壓迫到了一定程度,他們又可以豁出一切去拼命。與之類似的,日本的大部分基層軍官也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們并非生性殘暴,而是在他們的洗腦中,中國人根本不是人,殺中國人越多越好。同時,面對來自上一級的壓迫和要求,面對周圍人的同質化舉動,人便會互相傳染殺人如草芥。另一撥人就是影片中的翻譯官,是受過教育的人,甚至可以說是知識分子。這類人并非沒有良知,但是面對危險時他們比廣大勞動人民更能認清形勢(或者他們認為的認清形勢),因此很難盲目自信認為日本人不敢殺自己,所以更傾向于做出靈活的舉動來保全自己的性命。
影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黑白的,完全符合我們對那個年代的電影的印象。而結尾的彩色,又将觀衆拉回了現實。雖然在我們看來那個世界是黑白的、模糊的,但是在馬大三的視角裡,那并不是在電影院裡觀看過去,而是一切都鮮活地、真實地出現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