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拍的電影最大的優勢是什麼都敢拍,最大的槽點也是什麼都敢拍。

曆史上豐臣秀吉快死的時候,為了讓兒子秀賴有能力抗衡德川,就遺命退守朝鮮南部的幾個大名都撤回日本,所以本片裡的日本方面的無論是想拍屁股走人的小西部,還是趕來掩護救援的島津立花等部,都不是奔着死戰的目的來的,豐臣老頭一死大家都要準備回家了,誰還願意再玩命,所以在氣勢上已經沒有了剛入朝鮮和戰略相持時候的悍勇,戰鬥力自然也有了折扣。

明帝國的入朝援軍的主要戰略任務就是将日軍趕出朝鮮,而且考慮到萬曆時期北有蒙古人虎視眈眈,女真人也開始嶄露頭角,在能趕跑侵朝日軍的情況下最大限度保存力量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對面的小西部在豐臣老頭還精神矍铄的時候就私下偷偷摸摸的有了退意,老頭子一死小西部更不願意耗下去了,所以從大的戰略上講,放走日軍未嘗不是正确的選擇。影片裡把明水師提督陳璘描繪的猶猶豫豫很容易被蒙的樣子,導緻差點被小西等忽悠,有點跟史實不符。

朝鮮這邊李舜臣不願意就此罷休想重創日軍的小法也是能理解的,因為如果日軍不吃個大虧毫發無損的撤走,很難保證他們心有不甘日後積攢實力再打回來,所以想要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打殘島津和小西部。但日軍雖然是撤退,氣勢上沒有之前盛了,但其原本的戰鬥力基礎還在,窮鼠齧狸窮寇莫追的道理,導緻這最後一戰還是異常慘烈。

三方都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考慮整個戰略部署,站在各自的角度上都沒什麼大大毛病,明朝這邊除了戰死的鄧子龍,其他參戰将領都有點被矮化的太明顯了,反而顯得不客觀和缺乏格局。

還有一點就是影片裡中朝日三方都講自己語言,朝方的本土語言就不用說了,幾個日本将領的日語的發音和語氣也算是比較對味兒,輪到明朝将領這邊就不行了,中文講的一股子夾生泡菜味。這麼一部也算大制作的影片,要麼請幾個中國露的上臉的中年老年男性演員,要麼後期把配音校正一下,都不至于把中文講成這樣吧,也不知道片方是怎麼想的。

總體來說,韓國影片自然首先要讨好本國觀衆,導緻很多演義化的劇情略顯誇張,我們看看熱鬧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