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州》《春夢》映後交流:“影片中某個地方為什麼這麼運鏡這麼拍,我也說不太清楚,隻是我在這個空間的感受,我如何感受這個空間,我就如何拍。”聽導演一席話勝過看十篇影評,也讓我第一次學習到獨立導演對于其電影是怎樣的個人化。不要過度揣度某個細節,有時真的是不知緣由的個人想法而已。

《福岡》映後交流:“時間沒有意義,隻有時間形成記憶時才有意義。”這恰巧點醒了我,電影中混沌交錯的時間線帶給我的奇妙感受。

我很喜歡《膠片時代愛情》,映後還沒交流導演首先發話說“感謝你們堅強的毅力看完了這部可能讓你們失望的電影”,我内心大喊“一點都沒失望,太有趣的電影了!”第一回黑白轉有色的瞬間,第二回聲畫分離的新鮮感,第三回在大熒幕上短短出現的《殺人回憶》《薄荷糖》,第四回結尾無形的吉他演奏。《膠片》是所有作品中最私人的一部,它把導演的“怪”展示得一覽無餘。但這在我看來,是有趣,電影是有趣的電影,人是有趣的人。“我在那個空間裡的感受,就是我拍出的東西。”

最後,張導說:“導演和觀衆不需要太相互在乎,不用故意讨好迎合也不用故意疏遠,一部電影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就像深巷裡的鹵煮店,那個味道有人喜歡,十幾年都是回頭客,有的人不喜歡,聞味道都繞着走,鹵煮店開了幾十年,還是那個鹵煮店。”深以為然,敬佩。

(感覺張律導演是個可愛的人,說話很慢很慢,兩場放映間隙一個人去光谷遛彎,交流結束後坐在大廳的小桌旁喝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