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電影可以荒誕,可以虛構,可以不真實,但請起碼尊重邏輯與人類智商。
《炸裂屋》(A House of Dynamite)從頭到尾都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測試觀衆的耐心底線。
⸻
一、哪來的導彈?誰敢打?
請問:這個世界上哪個非美體系國家敢随意向美國發射核彈?
如果真發生這種事,整顆地球都會瞬間進入末日倒計時。
而電影居然讓導彈“無名氏發射”,然後全程沒人知道是誰幹的。
導演說要表現“系統性恐懼”?
不,這叫系統性腦抽。
就算拍科幻,也該給個交代:太空武器、深海潛射、AI暴走——都行。
你不能一句“未知來源”就糊弄過去。
⸻
二、無法攔截?抱歉,這設定我笑出了聲。
美國陸基中段防禦、宙斯盾、薩德、NORAD、SBIRS……
全人類最貴的反導體系,幾十年燒出上千億美金,
結果在電影裡統統成了擺設?
全片的操作像極了拔掉網線的電腦:
屏幕閃一閃,專家尖叫一聲:“我們攔不住!”
——然後切鏡頭。
導演,這不是懸疑,是偷懶。
⸻
三、連發射地都鎖不定?
現實裡,導彈發射後十秒内,紅外軌迹就能反推坐标。
電影裡,他們拿着全球衛星網絡,結果全員像瞎子摸象。
“無法确認來源”,成了萬能的借口。
我不是要你拍紀錄片,但請别把編劇邏輯當做量子疊加态。
⸻
四、哲學包裝 ≠ 智商免死金牌
有人替導演辯解說:“她想表現人類的系統性焦慮。”
我同意焦慮,但焦慮不代表可以摧毀常識。
她不是在拍《核危機》,而是在做一場“導演的存在主義實驗”,
可惜——實驗對象是觀衆的智商。
⸻
五、真正的荒誕,不需要靠愚蠢撐起來
《炸裂屋》最大的問題不在設定離譜,
而在于它既要裝作深刻,又懶得鋪墊。
哲學沒拍出來,荒誕也沒立住,
最後隻剩下一群演員在大吼,觀衆在皺眉。
總結一句:
這不是美國防禦系統的失明,而是導演的智識短路。
我不反對虛構,但我拒絕智商羞辱。
《炸裂屋》:不是美國失明,是導演侮辱了人類智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