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溫了一遍施奈德的這部《Sucker Punch》,看完後真的是唏噓不已;一是為主角BabyDoll的悲慘遭遇,二是為電影本身。目前無論是IMDb還是豆瓣的評分證明了該片真的是被嚴重低估和誤解了。
該片是在2011年上映的,不管是預告片所展現的風格還是電影定名抑或是中文譯名,都将看客帶歪到以下幾個吸睛點上了:酷似電子遊戲的CG戰鬥場面、動作爽片、青春靓麗的美少女演出陣容、以及 - 戰鬥蘿莉。
當然,十年前首次觀看此片時,由于年少孤陋寡聞、才疏學淺,也是把此片與一般一線商業爽片混為一談了;很遺憾,也是看得個懵懵懂懂,完全沒有get到此影片的精髓。十年過後,随着閱片量增加,對電影藝術的越發敏感以及共情能力的漸長都在告訴我該片并不是當初的那個在講“蘿莉美女逃生記”的故事了。本片實則上是一部非常具有魔幻現實主義類别的關于一名悲劇小人物的勇敢、奉獻、犧牲與自我救贖的陰暗緻郁片;導演将一層名位藝術與美學的糖衣将其包裹,最後展現于觀衆。
所以,該片的評分是極其不公正的。當然此時得說一說電影的題目,特别是中文譯名《美少女特攻隊》,實在是誤導性太強了,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它是一個關于美少女與戰鬥的故事。原名Sucker Punch,punch就不過多解釋了;而sucker此時應作“易被坑害之人”講。結合主角babydoll天真無邪且自備憂郁氣質的少女外形,以及開場就面臨繼父所帶來的壓迫,衍生意義就是“涉世尚淺的少女”;再結合電影通篇所表達的主題,那麼就可以理解成“懵懂少女重拳出擊”、“萌妹打你個出其不意”(摧毀邪惡,帶領其他sucker奔向自由)的意思;同時也和電影的表現形式形成了雙關效果,CG戰鬥場面和Punch一詞也非常契合。
接下來從三個方面來說說此片的觀影門檻問題。
1 . 表現形式:
這部電影并不是像一般叙事片那樣平鋪直叙,而是使用了各種文學手法營造了三層互相關聯的世界結構:第一層為真實世界的精神病院;第二層并不是主角的夢境,而是導演在第四面牆之外操控着的電影表現形式,導演隻是用一種藝術美化後的世界來代替了故事原本的世界;第三層與第二層同理,用天馬行空類似電子遊戲的戰鬥形式來代替了第二層世界中所發生的關鍵情節。三層世界環環相扣,其中充滿了大量的細節,整個過程都十分缜密幾乎沒有任何說不通的地方。
2 .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
諾貝爾獎黑曆史,臭名昭著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可以自行百度到底是什麼。以該手術為題材的藝術作品現今已出現過很多,比如2010年上映的《禁閉島》、獨立遊戲《光之鎮》等。要想徹底看懂此片必須得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該手術的内容與曆史。
3 . 與BabyDoll的共情:
本片主角“洋娃娃”可謂是一個十足悲情的角色。在經曆母親去世後又被繼父算計,對峙過程中又不小心親手害死了自己唯一剩下的親妹妹;接下來帶着悔恨、内疚與麻木被繼父送去了精神病院;最後為了同伴的自由,犧牲了自己,舍棄一切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至此,相信這部電影也不再那麼難懂了。本片撇開中間經過藝術化處理後的叙事過程,頭與尾都充盈着悲劇黑暗的氛圍。BabyDoll通過制定計劃,與美少女同伴們共同對抗Blue;經曆了同伴的犧牲,對自我的懷疑,以及最後為了同伴的逃離,從容不迫的犧牲自己,最終完成了自身心靈的解放。
最後再提一下該電影非凡的藝術格調,衆所周知紮導向來是拍MV的好手,本片也是充滿了藝術感爆棚的“MV戲”。
同樣,前不久上線的《Army Of The Dead》(活死人軍團)也是如出一轍 ,還順便玩了把《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黎明)的梗。
總的來說,這部《Sucker Punch》的确是紮導十分用心的誠意之作,别具一格的個人風格非常明顯。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如果導演是 馬丁·斯科塞斯 ,那麼該片就會像《禁閉島》那樣,嚴謹的寫實風格、不會有什麼多層世界、叙事幾乎不離精神病院本身,文戲的精彩程度會遠超于藝術部分。
如果導演是 昆汀·塔倫蒂諾 ,那麼該片會格外的人文主義與女權主義。美少女們大肆地展現暴力美學,一頓話痨過後将藍佬與藍佬的手下們殺得血漿迸裂。
那麼, 紮克·施奈德 就不多說了,過分張揚的視聽藝術細胞會蔓延于整部電影裡。音樂、歌舞、靓女,給自己飲料裡加點冰,坐下來享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