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前在電影院看的時候隻覺得畫面精美,故事婉轉動人,蓋茨比和黛西之間還稱得上纏綿悱恻。當時隻覺得可惜為什麼黛西不能放下不忠的丈夫和空洞的家庭,轉而和蓋茨比終成眷屬(在當時看來蓋茨比英俊富有,也算是滿足黛西的追求)。

後來讀完原著,對整個故事的理解很接近于那句經典的評價“黃金(爵士)時代的挽歌”,重點逐漸從表面愛情部分轉移到了那個紙醉金迷,充滿靡靡之音時代的向往。奢華的派對和高檔的香槟也粉飾不了Old money和New money之間難以跨越的階級鴻溝,而低層人民生活的真相就更加殘酷了。

但是最近重看了一遍又覺得對蓋茨比的同情少了一點,從一個窮小子到神秘富豪的全部動力都來自年少時遇到的膚淺美麗的黛西,可能十幾歲的蓋茨比和黛西有過強烈情感觸動,但是今後的每一年黛西無論是出于各種原因,她向前看了,但蓋茨比沒有。他把黛西符号化成對岸的一盞綠燈,日複一日膜拜、瞻仰以至于在後來相遇的時候他依然沒有把黛西當做一個經曆過歲月、實實在在的人,對他來說黛西永遠是十幾歲時憧憬跨階級愛情的富家女,這種符号化的癡迷才是鑄成蓋茨比的悲劇。

“我隻看到我想看的,而你到底是什麼樣的我不關心” 式的愛情是自毀式的,甚至傷害到他人。蓋茨比沒有也不願意了解真正的黛西,他不知道這個在精緻外表下的富家小姐值不值得愛。對他來說黛西,和那棟長島别墅,堆積如山的高檔服飾一樣,隻是一件證明他擺脫過去階級和生活的證據。黛西也許膚淺,但她不愚蠢;蓋茨比也許有追求,但他的“夢想”隻是盲目的将别人納入他的未來計劃,不免得也有點自私可笑。這樣看來,故事最後對他命運的處理,甚至有了點咎由自取的味道。

雖然這種角度可以說完全脫離的作者的本意,但是也許在下個十年重看的時候又會有新的感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