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微信公衆号:業餘藝術家MAart

每天早晨,做早飯的妻子都會被丈夫大叫的一聲“茶”打斷,立馬起身端茶;因為不标準的英語發音,妻子總是被丈夫和女兒嘲笑(盡管這兩人的口音也是一言難盡);妻子不在場的時候兒子受了傷,丈夫指責後的她無比自責,認為自己太過自私……

凡此種種,都隐隐與上野千鶴子《厭女》一書中描述的“喜歡女人的男人的厭女症”“「父親的女兒」的厭女症”等各類厭女症相對應。該書剖析了日本社會的女性厭惡,而上述行為則呈現在一個印度家庭中,二者相結合,我們似乎能看到亞洲家庭的厭女通病。

電影《印式英語》便為觀衆展現了一位女性作為妻子和母親在“厭女症”下的遭遇。

...

《印式英語》上映于2012年,在今年2月24日引進内地,目前豆瓣評分8.1,是印度喜劇片榜第11名。

電影講述了英語不好、常被丈夫和女兒嘲笑的莎希,因為要幫助在美國結婚的侄女準備婚禮,隻身前往紐約,為了赢得尊重而決定報名英語培訓班,最終學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并找回了自信的故事。

...

見于細節的人物塑造

莎希盡心盡力地完成了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盡管丈夫和女兒總是有意無意地使她傷心,但她還是深愛着他們。

與此同時,她也在反對聲中堅持自己的愛好,制作美味的甜奶球廣受好評,偷偷報英語班練習口語……

...

兒子害得她要重新準備婚禮上的甜奶球,不能去參加結業考試時,她邊流淚邊親吻了兒子,卻在婚禮發言、被丈夫搶話說她不會英語時毅然站了起來表達自己,隐忍和鋒利二者兼得。

在面對厭女症時,她有盾也有矛,并最終用名為“自愛”的武器打敗了厭女症。

...

丈夫在潛意識裡認為做甜奶球并不是什麼“高級”的工作,在餐桌上跟兒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就隻能和媽媽一樣在家裡做甜奶球”,卻又在誇莎希的時候說“你生下來就是做甜奶球的”。

但他又深知莎希的廚藝有多麼好,享受美味的同時還不希望莎希出去給别人做點心。他更是愛莎希的,在察覺有其他男人對莎希有好感後,他很緊張,生怕莎希不再愛他。

...

“骨子裡看不起女性”和“深愛自己的妻子”糾結在丈夫這一角色身上,這也是千千萬萬男性身上存在的矛盾點,不隻是對人生伴侶,對女兒、對姐妹、對母親、對女性朋友……厭女症侵擾了原本健康的一段又一段情感關系。

厭女症是一種社會病,人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染上的,也在無形中被加深或被療愈。

但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有厭女症後完全可以選擇置之不理、繼續踐行,也可以選擇主動打破、抛棄陳規。

...

現實與浪漫并存的劇情

一個人前往紐約的莎希十分無助,丈夫明知道她英文不好,也沒有一個人去過異國他鄉,卻自作主張安排莎希先去。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語言,她不知道飛機上不能帶水和食物,也不知道飛機上不能打電話。

在四處碰壁、感到孤獨的同時,莎希在紐約陷入了感情的困境。她遇到了一個帥氣的法國男人,他關心她,和她一起上英語班,欣賞她的美食,與她一起俯瞰城市風光。

...

莎希的美麗、自信和才華深深吸引了這個法國男人,并且他也懂得欣賞她的優點,說“她的眼睛就像兩滴咖啡浮在潔白的牛奶上”。

在莎希說出“男人做菜是藝術,女人做菜是義務”時,他告訴莎希“做飯是要有愛的,你用愛心做飯,非常美味,讓大家開心,你就是藝術家”。

他用真誠和愛,告訴了莎希如何愛自己、欣賞自己。二人也在最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莎希感謝他的鼓勵,他也祝福莎希赢得了家庭的尊重。

...

整體來看,故事沖突并沒有那麼尖銳,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稍微中和了男女性别矛盾和家庭關系矛盾,喜劇形式的呈現簡單而動人、輕松但深刻,用溫和的方式傳遞了女性可以用自愛的态度大方地赢得家人和社會的尊重的價值觀。

在本片中,印度女性可以隻身在美國得到友善的幫助,遇到不同膚色的朋友和伯樂,用一段簡單的英語演講讓丈夫的眼光改觀,三言兩語就可以讓出生在恐同國家的人正常看待同性戀者。

盡管有一些理想化,但電影就是讓人能夠逃避現實、短暫做夢的地方。

...

回歸現實,其實不隻是亞洲,男權制主導下的人類社會,莎希所處的家庭狀況就是常态。“厭女症與社會性别一樣,不是因為我們懂得了那僅僅是在曆史中被建構起來的文化産物,便意味着我們能從中得到解放。”*

哪怕我們意識到了這種不健康家庭關系的病症所在,深陷其中的我們也仍然很難能快速改正過來,但每個人都能在意識到“在妻子和母親之前,女性先是自己”這一點開始做出努力,從尊重家人(妻子、母親)的點點滴滴開始。

“所謂文化,便如同強制性地加在我們身體與精神上的模型,去掉這個模型,就像不穿整形矯正服就不能走路的患者,或許身心皆會坍塌。

可是,模型畢竟隻是模型。既在變化,也能改變。改變生活習慣并非易事,但認識到那不是宿命而隻是習慣,總是好的。”*

女性為家庭的付出是一種選擇,并不意味着始終都要被束縛在“妻子”和“母親”的框架裡。不論是在家裡做甜奶球,還是外出學習、提升自己,自信自愛的人都值得每一個人的尊重,也都應該被尊重。

*引自《厭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