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勃勃地写起了影评,因为很喜欢这种题材,战争下人性残忍的刻画往往是直面恶心却又吸引人的。我们现在也不算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看着新闻里战争暴乱、对妇女儿童的暴力、对少数族裔的排斥、对自然的剥削,仿佛人之恶就藏在冰面下一寸随时爆发。我永远不知道街道有多少注册qj犯,隔壁精英有没有家暴老婆,楼下阿叔阿婶在村里有没有参与绑架姑娘,或者就想想身边人留言 “有没有怎么训练狗的细节?真的是舔自己?” 深刻的历史艺术作品变成了探讨xp的请|趣,不恶心吗?真的是太恶心了,就是光想着那个炸弹有多大,什么时候引爆那根红线,每天如履薄冰。所以我不玩社交媒体,不主动看评论,因为真的会不幸,或者已经很不幸了。读小说,看电影,和平年代与世隔绝,当小市民也挺好。

“Carrying out evil acts that were genderless.” (犯下无性别的恶行)。

这是制作者Covarrubias访谈中提及的重点,也谢谢他,归纳了历史和当下被各种洗脑(or not)的男女现状。Ingrid作为女性,在baozheng下专门折磨女性,或者教别的女性折磨女性。她所处的身份是奇怪又模糊的,引用并划重点Covarrubias的分析: 这个女人在社会中是不清楚自己性别身份的,因为她的工作使她分裂(creates a strange binary):“在影片结尾基本就像男的一样折磨女性,即使她是女性,也犯下了这些传统意义上只有男性所作的qj屠杀的恶行。” 所以影片穿插着体现内心纠结、矛盾的镜头:她独自在房子里的intimate moments(不会翻译,亲密时光?)是为了确认自己女性特征;她看向镜子,摸着自己的身体,自我质疑,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Am I really a woman or am I only a woman when I’m in my room because outside I’m just another military person without gender in the eyes of society?” (我真的是女性吗?或者只在房间里我是个女性,因为在外头我就是社会眼里无性别的jr了。)直至最后Ingrid在脑海里亲手摧毁了房子,寓意着分裂身份的工具——即对bao|zheng的幻想被打破,于是她打破常规,选择出逃。

(P. S. 影片没有为她正名,这里表明她只对自己产生同情,对受害者丝毫没有怜悯。战犯始终是战犯,女性意识觉醒也是女战犯)。

...
faceless

值得注意的是,从头到尾作为瓷娃娃的她的表情几乎没变过,监视她的特工也是无脸的。俄罗斯套娃似的材质带有一定的美感和叙事性。陶瓷是冰冷、坚硬的,就像他们一样的残酷和算计。但是它也是脆弱的,武器来了它很容易碎,就像Ingrid被迫辞职便感到了沮丧,遭遇谋杀后便在脑子里留有裂痕,对坚信的tizhi抛弃时即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怀疑。借此,制作者叙说了baozheng对guojia的分裂,恶行在人民(无论男女)的身份上留有的裂痕。再想想现在,那些因某原因约束、绑架他人、对他人实施暴力的男男女女也不过充当无性别的指使工具罢了。

所以,五星好片。

注:

1. 引用的导演访谈 https://www.cartoonbrew.com/interviews/bestia-how-a-true-life-story-of-torture-and-evil-was-turned-into-an-oscar-nominated-stop-motion-film-214137.html 值得一看

2. 原采访不是说baozheng,用了另外一个词。虽然我不认为有在内涵什么,但是还是避免争议,不写了。

3. 另外一个我被影片深深吸引的原因是Covarrubias作为男性,访谈中讨论男/女在战争的角色时说的是: “I can’t speak about feminism because I’m a man, but thinking about gender, I’m conscious that she is a woman, but she was carrying out evil acts that were genderless.”结合上下文,他承认传统意义上男性在战争对女性的压迫,而像我文中说的那样,这种罪行不是针对个体,罪恶思想是无性别植入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只是有些人抱有良知,不当纳粹罢了。

跑题了,他说的“因为我是男的所以我不能讨论nvquan”。这句话实在是太对了。前不久美国课堂女生在谈“亚裔女子被暴力袭击案件”,结果被一男破口大骂,当场质疑“国内没有歧视现象”。当时那个教授也说过这句话 “男人没有资格说女人有没有被歧视”。真的太奇怪了,浅显的道理还要反复被提及,丢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