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總有自己獨一份兒的堅持。

建築在變,舊房拆遷、改造換新...
家人在變,追求更好的環境、更便捷的生活...
時代在變,更快的節奏,更浮躁的社會...

隻有他們沒變。

一條狗,一群鴿子,一把木椅,一個老屋,小老頭能夠樂此不疲的在這裡日複一日。
鏡頭每每變為全景,老頭就顯得小小一個,在一個偌大的老屋檐下坐着。
但若你問他孤獨嗎?
也許他會反過來取笑你,“我孤獨個什麼勁兒,日子美着呢!”
在他們眼中,熱騰騰的家常菜是好,逗逗鴿子遛遛狗是好,偷偷喝的幾兩白酒是好,至于遠方的家人,無需常思常念常相見,隻要平安就好。

平平淡淡就挺好。

我時常在想,人臨死之前能帶走些什麼?
金錢房屋?
親情友情愛情?
不,是回憶啊。
人在臨死前的一刻唯一能做的,是決定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秒能想些什麼。
于老頭而言,老屋就是他的栖居地,是他的回憶。

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和這個老屋綁在一塊兒,老屋見證了他從青年到老年,見證了他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見證了他的悲歡離合。
現在年輕人之間有個很火的詞——“歸屬感”,老屋就是老頭的歸屬感。
哪怕磚瓦已經沒那麼新,沒那麼亮,房子的裝修也略顯老舊,做飯不方便,洗衣服不方便,冬天還有點冷,但這是他的家,是他的閑适之所。

在觀看影片的時候,總結了幾個矛盾,父母和子女,老屋與換新,老人與社會...
總結來總結去,我發現這是老人與社會的矛盾,不是個體的老人,而是很大的一個群體和整個社會的矛盾。
上學的時候,總是有很多志願服務是關于老年人的,比如幫助老年人乘坐地鐵,幫助老人适應電子就醫,教老人玩智能手機...

整個時代像海浪不斷向前奔湧,而老人被定義為“被邊緣化”群體,如同海底的礁石,不會跟着海洋前進。
在我們的想象中,他們在電子時代的社會中是小心翼翼的,是無所适從的,是需要他人幫助的。

但是現在我不這樣想,相反,我們所謂的“年輕人”,Z世代,應該更多地向他們學習。
如同在這個時代看一場這樣慢節奏的電影,學習他們慢看天邊雲卷雲舒的閑适。
回想我現在的生活,功利化地看待一切,忙忙碌碌追求着升學、考研,不知道有多久沒有像影片中的小老頭那樣,坐在院子裡親近自己内心的小角落,真心實意地感受當下,而不是渾渾噩噩地思考未來。

影片通過緩慢的叙事節奏,将老人的世界一點點展現在觀衆眼前。或許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讓人暫時停下腳步,去體會生活中那些“無用”卻溫暖的細節,去學習他們如何在煙火氣中找到詩意,在孤獨中享受閑适。

同時,影片設置了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情節,“幹兒子”成反派,主角兒換女裝,最後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收尾,真實與電影感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