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電影一般不會犯困,哪怕是看文藝悶片。但是哪吒2最後四十分鐘我真的幾乎要在影院睡着了。
我欣賞哪吒2一流的動畫工業水平,欣賞它老少鹹宜、能夠凝聚人心的獨特品質,就像流浪地球一樣。誠然得把它當作一個商業動畫片看待。“找找樂子就好了”,這是更合适的态度,春節進影院是消費享受文化産品,獲得精神愉悅的。但是看到不少人吹捧哪吒2的主題,我對此還是持保留意見,它在商業片裡甚至都不是最好的。
在初期哪吒為了救敖丙,非常樂意去天庭“考公”(考公升級這樣的橋段真的是中國網文和影視的一大特色),還笑着說“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那我請問之前的“是魔又如何”去哪裡了呢?這兩者看似都是個性與自我的表達,内在的邏輯卻大相徑庭。魔和仙是兩個種族,仙可是在壓迫魔、将之視為危險的異類啊。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哪吒随便是什麼,哪怕進入權力,被權力異化、成為壓迫者的一分子我也願意(雖然他反抗了壓迫,但是這個反抗也是有問題的,後面會寫)。哪吒在這裡還是表現出了漢代之後儒家的招安與進體制的信條。其實在這裡我會很期待,哪吒會如何成長,定位自己的身份認同,不需從屬于強勢話語的邏輯。
還可以打一個後殖民的比方:一個中國人在申請加入美國籍,幻想自己能洗去“落後世界”的标簽,成為第一世界的成員,嘴裡說:我是中國人是美國人我自己說了算!哪吒可以輕易放棄自己的認同,去從屬于力量與霸權的邏輯,這相對于第一部自我認知的成長也太荒謬了。
在哪吒2裡,哪吒從未反抗過權力結構本身,他所做的隻是選擇性的破壞(打打殺殺),進而許多評論說的反抗強權的主題也不成立。他真正要打反派的動機是什麼呢,是親愛的爸爸媽媽被殺了,他要報仇!第二,如若不是将仙的善惡徹底颠覆,讓他們邪惡的一面完全暴露出來讓小孩都能看懂,哪吒是不會意識到權力結構本身是有問題的(哪怕他在闖關過程中已經接觸到了其他視角的叙事)。“權力是因為壞才不好”,那也就是說“權力和強權可以是好的,可以是值得被招安的”。這種觀念過于保守、陳舊、妥協,還被說是“反抗精神”,說是懲惡揚善才恰當些,令人感歎。
但是我們也對哪吒2中的善惡觀提出質疑,例如超雄小朋友哪吒可以為了父母大殺特殺,卻對被屠城的百姓幾乎沒有感觸,可謂隻顧家庭倫理的小義,卻不顧社會層面的大義。看到後面,公式化的爹死媽死兄弟死的劇情被用過n遍之後,我也就釋然了:導演其實隻是想拍一個片子來弘揚孝道,歌頌親情。整個片子描繪的是中産幸福家庭小朋友的幸福的成長曆程,他(注意我用“他”)得到父母全身心的支持和寵愛,他可以做他自己,乃至時不時違反公德來“小小叛逆”一下。不用擔心犯錯,因為有家庭的權威罩着自己。
感歎真是新時代家庭的美好圖示啊!務必多多結婚生子,組建家庭。
在觀影過程中逐漸降低期待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