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請多指教》裡不僅有甜蜜的愛情,更有醇厚的親情作為底色。林之校的性格之所以如此樂觀、堅強,是因為她有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導演借助林之校與其父林建國的“沖突”與“和解”,利用“三場戲”,為我們解讀了“中國式父女關系”。

1、“沖突”

《餘生請多指教》一開始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乖乖女”準備“叛逆”的戲碼。林之校的校園彙報演出,父母本來說要來,可是并沒有來。看到台下空着的座位,林之校很生氣,認為這是父親看不起她。于是便和好朋友去酒吧見面。她這個時候在賭氣:他不讓我去,我偏去。

...

林之校在酒吧跟朋友喝酒,第一次喝酒的她辣得直吐舌頭;林建國等女兒回家,過了約定時間看到女兒還沒回來,他着急了,便出去找女兒。

林建國從酒吧裡把喝得醉醺醺的女兒帶回來,訓已經上大三的她就像訓一個小學生。他說,希望女兒能夠在家好好讀書,然後考研,将來當個老師,他甚至連考研資料都給女兒買好了。可是林之校的夢想是當個大提琴手,登台表演,她根本不想要考什麼研究生,更不想當老師。于是父女之間爆發了争吵。

...

心理學家費洛姆說:父親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規則和紀律。中國傳統式的父女關系就是這樣,父親總把自己當成權威,認為他說的就是對的,從來不在乎你的想法。而你一直被管教,内心充滿不服氣,但更多的是委屈,覺得父親不理解自己。父女之間的“沖突”由此而生。

2、“和解”

中國的父親,因為不善表達,總是錯過各種機會。但幸運的是,随着女兒的長大,她總有一天,能夠理解父親。或許是因為一件小事,或許是因為一次袒露心扉的談話。

...

《餘生請多指教》也為我們展現了這一個溫情場景。林建國第二次做胃鏡,查出來是癌症,林之校和母親決定瞞着他,并且為他約好了手術時間。可是,手術前一天,林建國無意間聽到了林之校和顧魏的談話,知道自己病情的真實情況,然後他跑了。

林之校終于在車站找到他,打算帶他回醫院的時候,林建國卻提出要求,要吃肯德基。這個時候,林之校隻是覺得林建國太“作”了,很生氣。可是林建國卻說,他記得林之校小時候曾經畫過一幅畫,那上面寫了要和父親一起做的100件事,其中有一件事他記得很清楚,是和父親一起吃肯德基。他看到車站附近正好有肯德基,所以他想完成林之校的這個願望。

...

林之校聽到這個之後,眼圈紅紅的,借口上廁所然後偷偷哭了一場。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是不是都怪過父親呢?他們工作總是那麼忙,一次又一次地爽約我們的約定。不知不覺我們長大了,可是他們卻老了。他們想要補償,但已經長大的我們早就不需要了。

這就是“中國式父女關系”的一個錯位,當我們需要的時候,父親給不了;當父親可以給的時候,我們卻不再需要。不過,即便不需要,我們也終于知道他們其實一直是愛我們的,隻是我們不肯承認罷了。

...

父親從未缺席過我們的成長,他們隻是用無言的方式守護着我們而已。所謂的父女和解,也隻是突然有一天,我們讀懂了父親的沉默。

3、“堅強”

當父親有一天病了,不再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大樹怎麼辦?

林建國查出來癌症,林之校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她看到媽媽傷心落淚,強忍着淚水,拍拍自己的肩膀,讓媽媽依靠。之前從來不做任何家務的她主動承擔起做飯的重任,為父親煲各種有營養的湯。

手術那天,更是勸慰媽媽放寬心,爸爸一定會沒事的。

...

其實,生活中也是如此,随着我們的長大,我們跟父親的關系,總會由“依賴”變成“被依賴”,小時候,父親是我們的“依靠”,而長大之後,我們便是父親的“靠山”。不管是父女,還是父子,都經曆了一個這樣的曆程。

《餘生請多指教》利用這“三場戲”來解讀“中國式父女關系”,并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心理學家說,父女關系決定了女兒生活的幸福。所以如何處理好父女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對于父親來說,不該拿着父親的威嚴打壓逼迫女兒,也不該不參與她的成長,把生活中的一切都交給母親。她需要父親的陪伴,父親的理解,父親的尊重,也需要父親能夠站在身後為她加油鼓勁,陪她一起解決難題。

對于女兒來說,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束縛,适時地開解自己、諒解父親、自我療愈,才能讓活得更灑脫,更能坦然接受人生的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