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聚焦行影不璃的感情劇情,演員的表演尺度拿捏,與鳳行可以更關注底層的構築,愛情概念的設計。

劇情脈絡

與鳳行的愛情線劇集主要在:

3、4、7、

9、10、11、12、13、14、17、

20、21、

26、27、28、30、31、32、33

從羅列的劇集可以看出,愛情分階段,在中期和後期篇幅較前期長。

順應劇情設計分階遞進的愛情

三個階段的愛情,兩個人的關系,愛情如何遞進。

早期愛情萌發時,關系的主導者是沈璃,被引導者是行止,兩人的感情萌芽和紮根過程又各不同。

中期愛情紮根和生長時,主導者和被引導者反過來了。由于早期兩人感情階段的錯位不對等,造成兩人關系的糾葛像麻花。行止的感情暗潮洶湧不停勾引沈璃。

後期愛情求結果時,沒有主導者了,雙方都是參與者。愛情成熟會經過的幾個階段。

順應愛情概念設計劇情呈現邏輯

前期擁有三層叙事邏輯。

1、沈璃線最為明朗的的感情線,沈璃是主導者。

2、行止藏在鏡頭裡的難言的感情線,行止是被引導者。

3、藏在明暗兩條感情線裡的劇情線

開篇通過軍人婦牽引出的回文詩《兩相思》,正思妻,逆思夫。意在邀請觀衆進入兩相思的情境,也是在開頭就暗示觀衆,劇中兩人感情有明暗線。順着看是沈璃對行止的感情,而需要探尋的是行止對沈璃的深情。如果敏銳些,觀衆會随之細品不放過劇中給出的任一元素,這樣有心的設計讓故事的閱讀變得更加有趣。

前期劇情看似乏,但有效的信息點複雜設計,當下不能直接閱讀,越到故事中後期,觀衆越能發現很多callback的消解套路的設計。23、24集的各一段鏡頭去callback開篇的回文詩兩相思。緻敬的造型是命運的預告。等等。驚喜的制造了故事的立體感。

中期的變動,明暗線有了轉變,由行止主導兩人關系。

1、沈璃行止的關系變成了明線

2、沈璃行止的感情變成了暗線,藏在了一片葉子裡

3、劇情線明朗了

明面上不斷制造兩人的别扭關系,成年人的拉扯。把根源藏在一片葉子裡。兩人的對白也都是說一半藏一半的意味。需要觀衆跟随鏡頭語言的暗示,進一步解讀暗線感情線的真實進展。最後扣回人間部分,原來造成一切糾葛的根源是兩人感情步調的不一緻,行雲情深,沈璃情淺。

9~17集的感情線詳細解讀 帖子内容篇幅太長,就不貼過來。且這幾個劇集的解讀很參差,每個人的閱讀角度都不同。這也是基于愛情概念設計劇情的精妙之處,不去設計劇情闡述人物的感情落點,隻聚焦設計兩人的關系。兩個人的感情是私密的,旁人的解讀都隻是解讀罷了。

到中後期,行影不璃的愛情已經經過,萌芽、紮根,進入生長期。也是時候交代與鳳行的愛情觀。30年的等待,行雲老死人間和小鳳凰葬東海,為兩人的愛情深入紮根。在劇烈的劇情推動下,仍然給了兩人十足的空間給他們的愛情生長。死生和愛欲分兩段刻畫。愛欲發自本心,無關生死。而遵從自己内心的愛欲,兩個人的關系才突圍。

1、27、28集,生死讓兩人直視内心的愛意,他們尊重自己,所以有,愛的表達。

2、愛不僅僅隻有克制,還要有放縱。30集的欲念洞,實質上的關系進展。前期設計的人物圍籠,直到此時才打破。兩人客體小a出籠。

3、兩性關系确立後會陷入主導權争奪戰,33、34集屬于沈璃行止的大戰其實很平淡,因為互為知己。

刻畫完整的愛情 帖内更詳細的解讀。

愛情概念順應劇情去做解構和重新設計後,再回來設計劇情呈現邏輯。主創們的功夫希望不白花,讓更多人看到吧。

這不是言情套路的愛情,不是用劇情來推動愛情的發生。回歸簡約,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故事的表面隻能交代兩個人的博弈關系,和兩個人的愛情發生的劇情。卻不能代替主角交代他們内心最隐私的情感,主創尊重故事裡的人物,或者說尊重演員的演繹,這種虛實交疊的創作思路,也給了演員最大的表演空間。也尊重觀衆,将解讀權交還觀衆,觀衆既是解讀故事裡的人物,也是解讀演員的表演,解讀的角度層次也産生了更多樣的變化。

這幫人,創作劇集的思路,就是讓演員演繹+故事人物底色,共同塑造一個世界的生命力。底層構築太堅實了,能容納演員表演的瑕疵,也支持導演的現場發揮,支持各方調度的差錯,同時還能高亮所有優點。不愧是大廠出品!

這還是普通的言情劇嗎?這樣高超的文學性的造劇,它難道還不是個愛情文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