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題黨一下吧。進入正文前真的忍不住說:其實不滿主要是遺憾,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當一個導演過分沉醉于懷舊的漩渦中,就會失去對電影的絕對掌控。

本部影評将從失語的情緒與鏡頭段落雕刻時光兩個部分來嘗試寫寫。

A.沉默的語言

失語。很明顯的這個片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女主趙巧巧的沉默,影片裡女主少有的台詞也變成了字幕形式。“沉默”—在賈樟柯的影片裡比重越來重,因此我們隻能借用看,以及聆聽其他的聲音來試圖去理解主角,以及她所處的時代。這要我不禁想起了《站台》裡尹瑞娟的獨舞。一句話也沒說,隻是跳着……跳着……

...
《站台》尹瑞娟跳舞

這段舞蹈是她對于無法改變的事實、以及躁動青春的排解,這一刻生命力卻十分旺盛。這就來到了本片我認為存在的第一個問題,肢體語言的無力,因為過分沉溺在過往的記憶中,導緻我們在很多時候無法完全地感受到主人公那種深深無奈去到野蠻生長的韌勁。可,這偏偏是科長完全可以做到的。當然,這部影片裡依舊也有這種時刻。這種動人時刻在哪裡呢?先按下不表。在此之前我們再聊聊:沉默以外的聲音。

趙巧巧在三峽尋夫的段落,她坐在一個稱不上飯館,即将被拆掉的破敗之地,逐漸睡着。牆上投影着這部外國電影。聲音是電影裡人物的對話,她說:“讓風帶我回到我的城市。”(大概是這個意思)而這一段以一種電影的奇迹時刻發生,一方面是女主内心的外化,一方面是在這個即将消失的城市裡,“世界”伴随着鄉愁卻突然出現在眼前。“世界”是國外電影已經傳到了内陸的腹地,鄉愁是回不去的時光。

其次,是音樂。科長在本部影片中使用了非常多的音樂,除了能渲染時代氛圍,還能渲染情緒,表達情感。讓我影響最深刻,也是最喜歡的就是結尾崔健的《繼續》。在一次路演中,賈樟柯明确表達了選擇這首歌曲的原因:

崔健老師這首歌(《繼續》,‘僅僅是站立,在出生的土地’)我覺得它就回答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跌跌撞撞是以一個什麼姿勢生活着,每個人都努力在站立着,站着生活。所以我覺得一頭一尾兩首歌對我來說是有叙事的,其實拍電影也是這樣,咬緊牙關站立着,拍自己想拍的電影。

站着生活是沉默的一體兩面。我們将進度條再往前調一點,來到趙巧巧最後将水果遞給斌哥,加入夜跑隊伍的段落。

從幾個近景後,突然拉出來一個大遠景,城牆就這麼伫立在那裡,幾千年的文明曆程見證,以莊嚴的方式面對這對久别重逢的戀人。這一刻我們無法承受時間帶來的震撼感。夜跑的人從城牆裡跑過來,女主重整衣裝,挺拔地加入人海,所謂風流一代在時間的流水中,緩緩流過。在人海裡,她堅定地發出吼聲。沉默後,她依舊站着生活,不斷向前。這便是我前面埋下的、想留在這裡讨論的動人時刻。

...

“僅僅是站立,在出生的土地。”崔健的搖滾也化作了這聲怒吼,直直讓人靈魂感到顫抖。随着片尾字幕的滾動,音樂結束了,一陣陣連綿不絕的風聲呼嘯而來,“讓風帶我回到那座城市。”

往事不可追,來者猶可憶。

B.鏡頭段落,雕刻時光

個人認為很多鏡頭完全可以删除,并不影響觀衆對于情緒的感受。比如開頭過多的環境鏡頭,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甚至不能做到雕刻時光的作用。正如我前面所講, 當一個導演過分沉醉于懷舊的漩渦中,就會失去對電影的絕對掌控。 比如《殺死那個石家莊人》那個片段,在基本上沒有起到叙事功能的情況下,情緒也未能達到想要的效果,我們隻能在賈樟柯的二創混剪中感受那個時代留下的證據。但是證據終究不能隻是證據。

整個影片的真正主角不是趙巧巧,而是時間。時間作為熒幕裡的核心,如何去雕刻,反倒是沒有前作好。這裡,我依舊舉的例子是《站台》,以一個在兩個影片中都存在的物件——燒水壺切入。

在《站台》結尾,尹瑞娟和崔明亮還是走到了一起,并留在了汾陽。尹瑞娟抱着孩子,崔明亮癱睡在沙發上,邊上的水壺冒着熱氣,發出咕咕的聲音。此時此刻,他們的青春也随着熱氣一點點散去,茂盛的生命力,向往的遠方,頹廢的英雄主義都已面目全非,逐漸凋零。這一刻無不令人唏噓。

...
《站台》

而《風流一代》裡這種時光的情緒濃度逐漸變低,取而代之的是記憶碎片的拼接,燒水壺不過也隻是記憶裡的一個碎片。這并不是我們想在科長影片中看到的。所以,越是喜歡科長的,越是對此感到滿是遺憾。

C.關于趙濤

這算得上是題外話了。其實本來是不想再聊科長禦用女主角了的,但是重刷了《風流一代》後,還是想談談趙濤的演技。因為本片女主“沉默”的色彩,讓這個角色在演繹上是增大了難度的。但是趙濤駕馭這個角色的程度,在我這裡是隻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特别是微相上,情緒并沒有做到位,使我在很多時候都想拿着她和幾位華語影後作比較。特别是,面對是面别重逢的情節,對比曼玉在《甜蜜蜜》裡那個讓我念念不忘的模樣......還有,在雨天偶遇假道長的笑容,實在是喜歡不上來。趙濤在不演别人,做自己的時候,最美麗。

站台 (2000)8.42000 / 中國大陸 中國香港 日本 法國 / 劇情 曆史 / 賈樟柯 / 王宏偉 趙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