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作為一個看過無數遍原著以及78年電影的人來看,這次的改編簡直不忍直視。删去了最喜歡的上校,很有趣的“憤青”,以及德國醫生等角色,對奧特本母女和夫人仆從的角色大動手筆(仿佛現在隻要拍電影,不管合适與否都要拿時政說話),又加上了變形後的原著母子,整個呈現出的效果就是使配角們失去了原本的幽默與個人特色,變得既乏味又難以忽略。
相比于這版删去原著經典台詞,聚焦于“三角戀”何其狗血,原著及78年版以片中主角感情為切口,更多聚焦于愛情中的宿命感于希臘式悲劇色彩,帶給觀衆更深的思考。
給波羅強加感情線大概是最不能理解的。硬生生把波羅從喜歡動用“灰色細胞”的大偵探變成了一個因失去愛人備受折磨隻想回去種地的農民…而且全片無論是配角還是波羅本人都無數次 認 真 指責其“自私自利,辦事不力,對不起所有人”等等,嚴重侮辱了阿加莎所創造的人物形象。
最可怕的是到最後觀衆居然會有“偵探不可靠”這一想法…

second,從講述及拍攝手法上,本人看到了十分刻意的“炫技”痕迹。開頭還是《東方快車》的老毛病,一定要有一個與本案毫不相幹的事件去證明波羅是一個聰敏的人——這一點其實完全可以通過後面的文本或襯托來展現。
導演無數次改動原著——從人設到情節——想盡辦法加入自己創造的“互文”,卻隻顯得蒼白無力。《東方快車》裡還算加分的攝影美學在這裡由于與故事情節的零散而成了累贅,毫無用處之餘徒增視覺疲勞。
以及多個橫搖鏡頭,仿佛關鍵人物進行嚴肅對話隻有這一種表現方式,看得本人頭昏眼花…
卡司雖然強大,但不知怎的演技紛紛離線,加上怼臉鏡頭産生了難以言喻的“化學反應”…
在表現親密關系上,78年我們可以從演員的眼神裡看出癡狂亦或迷亂,而本片似乎除了making out everywhere之外什麼也沒有…
原著和78年版的叙述都是從一開始觀衆就跟着波羅的耳朵去聽到每個人的秘密,去看到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後面被掩蓋的真相便神秘卻又合理;而這裡前半部仿佛純粹磨于一場狗血三角戀,後面在觀衆一無所知之時突然把所有線索倒豆子一般傾瀉而出,産生嚴重的割裂感。
本人大感離譜的還要數波羅和兇手的那場“槍擊案”。這部寫于英國人之手,人物多為英國人的作品本身應帶有一種屬于英倫的淡淡疏離感及典雅優美,導演雖身為英國人但本人卻在這部作品從人設,背景到“槍擊案”都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美國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