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寫不下了,懶得重新構思長評,就碎碎地寫下去了。)

本來想打三顆星,一看現在有8.7分,那還是再往下拉一拉吧。一個MV(蔡健雅還是好的呀)就可以講完的故事,擴寫成八集,編劇的局限性暴露無遺。把愛情當作衡量人生成敗的唯一标準,這點在《我可能不會愛你》裡面被文本多義性包裝一下還不明顯,但到了這部劇裡已經引起不适。人和人之間的愛和支持有很多很多種可能的形态,愛情隻是其中非常不穩定不可靠的一種而已,電視劇真的不要再欺騙小女孩了。真可悲,以前隻是偶像劇騙,現在披着現實向外衣的劇也騙,叫觀衆怎麼分辨啊。另外,徐譽庭想寫的困境,女性身上一體兩面的掙紮,可能是安娜卡列尼娜那種吧。最後,“靈感擴寫”的痕迹太明顯,量子力學和佛經的出現彌漫着濃濃的中學生作文及民哲味兒,劇情則是為了這些不知道有沒有病的呻吟而存在,推動都很外在,例如一個扁平的惡婆婆,絕症,形象上支離破碎的Rebecca。對,Rebecca或許根本隻是意淫,是戲外的“簡慶芬”的精神勝利法,是優越感的書寫,是前現代道德規訓在2024年的一場文學謀殺。

是什麼殺死了Rebecca?是乳癌。為什麼患癌?劇中給出的線索包括:工作勞累、生活不規律、她性格的擰巴(不想讨好人,但希望被喜歡——編劇幫幫忙哦,我們拽姐不是這樣的)。前兩點劇中不斷暗示有個伴就會好很多,第三點是通過她跟何的媽媽無法相處來集中體現的。這疾病不僅僅是疾病,這是編劇安排給她的積郁成疾。是編劇站在“簡慶芬”的想象視角,判處自己的假想敵,一個終究不會太好、最好還十分悲慘的結局。

明明都寫了Christine這個角色,那麼欣賞Rebecca。如果Rebecca墜入深淵,這樣一個真正看到她、欣賞她的前輩,是可以拉住她的。那些男性角色也是一樣,真的不必人人都愛上她。非要讓何瑞之、總經理、小于、一大堆老外,反反複複去“愛上”Rebecca,去凸顯她的“光芒”,凸顯她如何會引起一個主婦的嫉妒,是何居心我前面已經說了。真的不必如此的。

反過來,Rebecca這樣一個人在40歲會面臨的午夜夢回的神傷也不必是愛情。不多說了,總之,别意淫了吧。

又或許編劇想寫一個當代版紅樓夢後四十回。“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寶钗也的确常常被說“不夠善良”,但她的不夠善良讓人歎讓人憐,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想寫現實主義,是需要跟雞湯思維決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