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寫影評,一般看完電影會在短評簡單留下電影給我最強烈的感受作為标記,但現在離看完《這個女人》已經過去五個小時了,我還是有寫點東西的沖動,尤其是過去五小時我經曆的東西,或許能與影片互為補充映照。

8月份聽《别任性》播客Alexwood和阿爛聊這部電影,瞬間就很感興趣,得知阿爛之前做女性權益及多元成家的事情,内心對這部電影更多了幾分期待。今天在HKAFF放映,我沒有遲到,從頭看到尾,甚至第一次因為想要在映後交流提出觀影中出現的很多問題而中途打開手機記下(這不太好,但是不記下來我真的會忘記)。

這部片子很日常,雖然我聽播客的時候已經得知這是一部很像紀錄片的劇情片,但還是被它的這麼像紀錄片驚訝到了。我喜歡這樣的手法。隻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北京通州、新建的高樓、疫情、買房的背景前面,還是讓我有些不習慣——在以往的觀影體驗中,這樣的故事往往發生在白人女性身上,講出的話是英文,背景應該是經典的歐洲風情或者紐約。

我喜歡這個故事,從李害害身上也看到一些自己的身影(未結婚無小孩版),所以我能理解,一段非正式的關系結束時和對方尴尬地站着,沉默良久說,“所以這段關系就結束了啊”。扯點不沾邊的,“這段關系”這種說法,感覺也是西方說法的中文版本,"this relationship",中文裡沒有本土的表達,隻能僵硬地直譯了。有時我自己在使用這些詞語的時候,也感到有點别扭卻也隻能這樣“正确”地表達。

我記下的問題有:在福建不說方言嗎?如何與老人及小孩溝通拍攝内容?主演跟片中男人們的認識過程是什麼樣的(自己的經曆來說,這點對于回應“探索自己”這個問題還蠻重要的)?最後一個,最疑惑的,我沒覺得主演享受了和這些男人的關系。起碼我沒有覺得他和這些男人相處的時候特别的開心或者有愛,這是為什麼呢?

映後我的前兩個問題被導演和主演解答了。第一個是家族曆史移民原因,第二則是因為部分演員是主演真實的家人,所以主演在現場承擔了一部分導演帶着劇情走的工作。

接下來的映後走向有些不對勁。緊接着一個男觀衆提問,問“電影道德”這個問題,有沒有影響到主創們的生活,畢竟這個片中女性形象可能是有争議的。導演問,有争議嗎?你覺得呢?觀衆們都叫好。後面還問了幾個問題,有一半内容都能明顯感覺到這些問題以一種不願對話的方式被怼回去了,其中有個觀衆提到《野蠻人入侵》,問陳翠梅導演作為出品人對電影有什麼啟發,制片人回答“陳翠梅老師幫我們提交了金馬”。觀衆又歡呼叫好。我不覺得這種類似于抖機靈的回答是一種真誠想和觀衆交流的态度,甚至現場讓我感受到了主創們和觀衆席裡的親友團組成的女性陣營聯盟将與男性觀衆對話的可能性擋在了牆外。這個話題肯定又會有很多争議,但我自己一直都不喜歡以一種女性陣營隔絕與男性對話的女權行為。

我非常理解主創們不想過多談論片中的老公、影片從真實生活的取材的比重等等牽扯到影片真真假假的問題,就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樣,這不是這部片子的重點,但是現實裡女主角的形象必定是有争議的呀,我說的是一個現實,而不是應該這樣。我也非常希望沒有争議,但是這部片子的意義和先鋒性不就在于提供了一個把争議擺出來讓大家讨論、為這個問題早日沒有争議的開頭嗎?還有陳翠梅導演的問題,我其實也很好奇,但是就這樣被怼過去了。

回家路上和友人聊了很多這部電影以及映後的内容,聊了一些女性主義的東西,不知怎麼聊到主體性,回家正好看到篇文章,标題是《缺乏主體性的好處》,友人順着給我分享了人物那篇《出走的娜拉》。我一直知道這篇文章,一直沒有讀,點開讀到一半,被我爸給我發了條消息打斷了。

最近我學業很忙,今天是夾縫中得閑的一天,一個多月沒和爸媽視頻了,我就給他們打了過去。打過去就感覺氛圍不太對,他們好像吵架了,一個在客廳一個在卧室。聊畢我給媽私信消息寬慰她,她也回複一長段最近生活内容的文字寬慰我,我眼眶濕潤好幾次,然後把《出走的娜拉》繼續讀完。

《這個女人》、《出走的娜拉》、我媽,三個女性,但講的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劉小樣嘗試出走,渴望知識和城市,一次次遠走又無奈回到平原裡的村莊。我媽快六十歲了,一輩子待在七十萬人的城鄉交界模糊的小地方,越老越開始讀書,聽了兩遍《邊城》,今晚聽《楊绛先生傳》入睡,給我發“沒事,習慣了容忍”。李害害代表的是年輕的新新人類們,活在當代的、互聯網的、女權語境下的大城市女人,去尋找新的親密關系可能性。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主體性與消解自己的主體性之間做鬥争與平衡,在現實中找到生存的夾縫。

今天一個晚上同時被這三件事情沖擊,也算是我想寫些文字的動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實踐者,經常在私人生活裡和朋友們或者陌生人探讨、表達這些事情,但很少在公開平台發表評論。我知道在互聯網上要打死一個人太容易了,你輕而易舉攻擊的隻是對方的這個ID而已,不是現實裡的人,就像給美團騎手催單或者差評的時候,你不會想到ta從到店到配送路上要遇到誰經過幾個紅綠燈會發生什麼。互聯網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也帶來人與人的冷漠與焦躁,所有我更喜歡線下的交流。我不知道看到這些影評的人會怎麼評論,但是希望你想一想(包括看到所有網上内容的時候),對方是一個真實的人,她可能在一個客廳在一個晚上經曆了很多内心的起伏,才打下這些文字,想要記下一些東西。

第二部分也不是一種“批評”,更多是疑惑,正如我講我自己也有很多李害害的相似經曆,隻是想直白地說出我的真實感受。

peace &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