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是我這幾年看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部,不為驚心動魄的愛情,隻為平平淡淡的真摯。琉璃胡同裡的一切都平淡美好,即便曆經歲月的變遷、從家家戶戶到最後的各奔東西,但屬于他們的青春年華永遠定格在了那裡。有街坊鄰裡的溫情,也有青春時期的胡鬧,更有仗義赤誠的友誼。
邵華&郁東歌、鄭津&晉甯這些不同的文物修複室的家庭,相互照顧、相互幫扶;孫祁瑞、羅懷瑾這些老一輩的匠人,專心修複,歲月靜好;邵雪、素年、張祁這些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瘋玩但各有追求,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記憶點。而這些人在劇中也有很全面的展現,選角就我個人來說是滿意的。
邵華、郁東歌、鄭津、晉甯像是從書裡走出來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合适,先說邵華和郁東歌,這倆人完全就是我爸媽的真實寫照,家庭地位、做事風格全都一樣,最喜歡的一段是邵雪被媽媽發現幾人在吃火鍋後的數落,而爸爸卻若無其事的打掩護,“别生氣,生氣不值當,權當沒這個人”,接着還有媽媽在吐槽“伺候老的伺候小的”,爸爸卻左耳進右耳出的敷衍“你說得對”,這對兒夫妻真的承包了我的笑點啊~太逗了。
鄭津和晉甯這對兒是我最意難平的,晉甯阿姨明明是那麼溫柔又善良的人,結果卻是最早離開的,她離世的那段我真的哭死(希望劇能把這段拍好,不然提刀相見),但選苑冉老師來演還是很合适的,溫溫柔柔又長得漂亮,是想象中那個看冬季戀歌哭的稀裡嘩啦的大美女。鄭津也還不錯,那個老實嘴笨,專注修文物,一心隻喜歡晉甯的性格也跟當初看小說時一模一樣,(插個題外話,話說這個演員不是《對手》裡的老怼嘛~ 剛開始還真沒看出來)
鄭素年、邵雪、張祁的選角目前看也是合适的,尤其是素年,可能我有顧未易濾鏡,就覺得林一真的很适合這種陽光卻早熟沉穩的鄰家男孩。他跟邵雪的雙向奔赴也讓我特别喜歡,他沉默寡言,她活潑好動。他們這對兒跟鄭津晉甯完全诠釋了 什麼叫“有人曾青春,有人正青春”。兩代人的愛情既像傳承,又像血液中自帶的基因。邵雪受晉甯阿姨的影響想要出去看看,她不甘心隻停留在這個“局限”她自由的小胡同,她需要不停的改變。而素年骨子裡就像鄭津,他不習慣改變,專注而質樸,他的理想就是想要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他曾說:“我想做點有意義的事,能讓這個世界記住我的事。我想幹點……除了謀生以外的事。” 所以他選擇留在修複室臨摹古畫。但即便他們的生活方式是那麼不同,最後卻殊途同歸。小說裡也曾這樣描述過,“他們都是用時間的流逝來感知的。隻不過鄭素年是通過手中凝固不動的古畫感知時間的流逝,而她則通過跳動的極光、不息的河流與非洲大地上的勃勃生機感知。”他們是那麼的不一樣,卻又那麼的相似,即便後面經曆過異國戀,最終還是回到了那個小時候一起玩耍的胡同裡,她陪他,一起。
真正的青梅竹馬,雙向奔赴,是即便相隔幾千裡,分别了許多年,兜兜轉轉之後,我還在等你。而在素年和邵雪的身上,我也理解盧梭所說的“真誠的愛情的結合是一切結合中最純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