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新入坑的港片影迷,在刷過幾部春節檔影片後,元宵檔上映了一部演員陣容讓我驚喜的《風再起時》。畢竟,誰能拒絕郭天王和梁影帝的同台飙戲呢,起碼我不能。于是,預告片也沒仔細看,也不了解探長們之間的故事,憑着刻闆印象以為是那種破案的槍戰爽片,警匪之間打打殺殺,各方勢力風雲際會的故事。但看完了發現不是那樣,而是一部講時代變換的文藝片。
個人覺得郭天王和偉仔的演技是沒問題的,郭飾演的磊樂脾氣沖有野心,梁飾演的南江内斂沉穩,其他主角杜鵑的演技有些平了,穿上旗袍自然是風情萬種的,服化道很漂亮也很用心,可是這個忠誠的賢内助演起來,對出軌的丈夫該有的憤懑和隐忍都沒演出來,作為女人也該有破防的時候,不是說要嚎啕大哭,微表情也該更進步一些,比如她開車跟蹤到磊樂和小三住處的樓下,遠遠坐在車裡看着他們,也許她是心生絕望所以保持冷靜,可我怎麼覺得是面無表情。個人見解,單純說這一個戲份,前幾天看過《花樣年華》,裡面曼玉在敲開小三的房門,她知道丈夫在裡面,暗自神傷卻不能表現在明面上,一直保持禮貌和鎮靜。優雅,實在是太優雅了。
導演是喜歡王家衛的,能看到許多模仿的元素,緻敬的心理可以理解,于是我們看到了杜鵑的多套旗袍,身體部位的頻繁的升格鏡頭及特寫,她的發飾,她的裙擺,她上樓的腿,跳舞的時候特寫更甚。男人們在室内交談,梁朝偉在黃色的逆光中緩緩開口,窗影和煙霧交織,插一句,感覺這個片子很費煙。還能讓我記住的場景是,梁朝偉在夜色中先是開槍打碎了鋼琴上的幾瓶酒,酒慢動作噴射而出的特寫,火苗一寸寸侵蝕他的鋼琴,他在遠處拿起一瓶酒回想往事,眼鏡中的深藍色燃燒起兩團火焰,色彩很是養眼。中間那段梁彈鋼琴和郭跳舞單純來看光影很美,一直是慢動作的載歌載舞,感覺導演是想大肆渲染一番。
要是整部影片都是這種風格,倒也不失為一部優雅的文藝片。可是這部影片的定位是橫跨香港40到70年代的史詩片,要文藝,打仗的年代上哪文藝,于是又有兩位探長少年時代黑白段落,都要靠擦皮鞋上位了,警察之間内鬥都頭破血流了,以及郭在監獄中和逃難的段落,展現的都是殘酷冷冽的感覺,最後還有70年代港督還是警署的開會我沒記住,感覺都已經很寫實了。影片2個多小時,寫實到文藝再到寫實,占的時間感覺都差不多,沒有主次,還不算中間穿插的若幹回憶片段,整體風格實在顯得有些割裂。而且中間有一段剪輯還特别亂,不斷閃回,事件還沒捋明白,杜鵑在那跳舞,鏡頭一切又不知道到哪了。
說到叙事,估計是最頭疼的一個地方。個人覺得三角戀的戲碼有些俗套,也許是我不了解原型人物的生活,但導演完全可以不太糾結于情情愛愛,我覺得要去着重塑造兩位探長如何聯手,如何一起破解難題,把兩人實現目的的過程描寫明白就很好了,起碼故事看上去流暢。梁為什麼要暗戀杜鵑?不暗戀又怎樣,整體看來去掉這一設定我覺得也不影響叙事。郭的白月光春夏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給了郭什麼人物成長的激勵效果嗎?如果想讓春夏激勵郭有什麼轉變,那她必須要在郭的心目中變得高大。那為什麼前面還要大肆描寫郭和杜鵑相戀的過程,舞都跳好幾場了,《雨中曲》也緻敬了,郭天王的踢踏舞也名不虛傳,偉仔拍攝時每天練7個小時的鋼琴也給他們造勢了。結果後面突然冒出一個曾經存在的白月光,白月光不夠,還要來個跳鋼管舞的白月光2.0,最後和正牌老婆的孩子名字也是白月光的名字,正牌老婆知道後就給小三和私生子都弄死了。更扯的是白月光還被當作慰安婦了,還染梅毒。不僅如此,白月光一直在找哥哥,結果郭後來才反應過來,是他造成她哥的死亡,還扯掉他一隻耳朵。(這些大部分都是在混亂的意識流剪輯中好拼湊起來的情節)。
作為觀衆,我不太關心探長家的後宮亂鬥,我想看的是探長如何真實地一步步追尋權力,一步步被時局牽制而混迹黑白兩道,以及兩人惺惺相惜,暗自交鋒的場面。史詩格調的定位沒必要為了推動劇情而強行設置某些小家子戲的狗血感情戲,我理解編劇可能是想以小見大,用個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曆史的殘酷,但用力過猛反倒失去了曆史該有的真實感,一句話。有點假。反過來偉仔那條線就稍微可信一點,少年時在日本軍官和親生父親的兩難抉擇下,造成了他一生的陰影,反正在演他人物成長經曆時,我是被吸引住的,緊張戲份直到演完才真的松了一口氣。而在郭那條線中,從劇情到人物設定,都時刻讓我出戲。
整體看來,本人學設計的,最喜歡的是這部片子的視覺效果,畫面不錯,道具像鏡子,玻璃,香煙之類的小物件也很有審美。但是叙事不得不說差了點。據說原來是6個小時,為了上映硬生生剪到2個小時。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些地方的邏輯我們會看不懂。哎,你最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