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的黨史主題劇,《光榮與夢想》從1921年中共建黨之初鋪開畫卷,直到抗美援朝勝利,新中國屹立東方做結,全景式再現了三十餘年的峥嵘歲月。其時間跨度之久、牽涉人物之衆、關聯曆史事件之多,在同期曆史劇中,似乎找不到第二部。而史實是否準确,銜接是否流暢,演繹是否到位,如何駕馭如此龐大的體量,又能帶來怎樣的觀劇體驗?都在無數細節中,考驗着導演和編劇的能力。

制作一部精良的曆史劇,是個恢弘繁瑣的工程,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最起碼,要做到時間背景、人物線索、事件發展交待清楚,讓觀衆覺得清晰有邏輯。再就是劇情分清主次、不要拖沓,用有限的時間呈現出最重要的東西。

《光榮與夢想》這點做的就不錯,它把重要的、推動曆史進展的、或者帶有轉折性質的事件,一一呈現出來,流暢地加以銜接,是按照故事發展的規律來講黨史。每個事件也不是從頭到尾地鋪開,可能就幾個鏡頭,有取有舍;節奏感把控得當,不拖泥帶水。還配有旁白,把相關事件做了提要,什麼時間、什麼形勢、黨的發展前進到了哪一步、做出了哪些重大舉措,講的很清楚。

作為幸福的一代人,我們對出生前中國曆史的了解,對建黨建國的了解,對流血犧牲、英勇奉獻、舍生忘死的革命歲月的認知,基本都來源于教科書和老一輩口口相傳的故事。我們可以在曆史考卷上答出高分,卻沒有真切的親身感受,不知道前人是如何艱難地栽下大樹,才讓後代無憂無慮地乘涼。

從這個意義上說,像這部劇這樣,能夠鮮活再現革命往昔的曆史劇,尤其是精品劇,應該再多一些。看到無數英烈為了共同的目标前赴後繼,看到一個新生之國在貧窮饑餓内外受困中的頑強不屈,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無比震撼。隻有銘記這片土地曾被烈士鮮血染紅,如今萬畝良田稻谷飄香,你才會為民族不屈的脊梁深深自豪。

...

...

...

曆史已經蓋棺定論,當我們以上帝之眼回望,對于人的選擇和命運,着實感慨萬分。《光榮與夢想》的第一集講建黨。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因為遭到法國巡捕搜查,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秘密舉行。一起出席會議的第一批黨員代表,當年他們坐在一張桌前,同樣心懷理想躊躇滿志。然而,大浪淘沙,在革命的熔爐中,這些人有的立下豐功偉業,有的做了大學校長,有的叛變革命,有的成了漢奸。

本是同道中人,攜手出發,卻在曆史的路口分道揚镳,他們推動國家的車輪走向必然的命運,自己也迎來了截然不同的命運。或許是因為政見不同,也或許是形勢所迫,但無論如何,一個人的心性、眼界和志向,最終決定了自己的道路。

導演和編劇沒有刻意渲染革命先烈偉光正的形象,毫無疑問,他們偉大,可再偉大的人,也有平凡的一面,也愛惜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有不輕易示人的眼淚。劇集開篇即是毛澤東追憶結發妻子楊開慧,妻子留下的書信,用過的梳子,穿過的幾件衣衫,多年來都珍藏在舊箱子裡,時不時打開看看,蒼老的手輕輕摩挲,似乎故人猶在。

陳炯明叛變後,孫中山避險永豐艦,宋慶齡幾番輾轉才與先生彙合。她在躲避叛軍時過度勞累,不幸流産,不能再生育了。孫中山非常自責,他為妻子端上糖水,這對革命夫妻握着彼此的手安慰對方:既然投身革命,就會有犧牲。以後,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孩子,便是他們自己的孩子。正是那句“你我風雨十載,舍命舍子,志還在。”令人敬佩不已。

這些革命志士本也是普通人,可是,正因為他們割舍了普通人想要的,承擔了普通人承擔不了的,最終成為了偉人。

...

...

...

作為獻禮片,這部劇角色繁多,是全明星陣容,也是一部群像劇。随着劇情發展,越來越多熟悉的面孔次第登場,老戲骨王勁松扮演蔣介石,瘦削淩厲,心機深沉,和倪大紅扮演的上海灘青幫頭子黃金榮,有着精彩的對手戲。

幾乎每集都有精彩之處:軍閥叛變時,葉挺緊急護送孫中山夫婦分頭避難,冷靜果決。李大钊和孫中山談論國民革命的失敗之處,表現出對國家形勢國人命運的深刻洞察。劉少奇帶領安源路礦工人罷工,千鈞一發之際挺身而出,在軍閥士兵的槍口下,不卑不亢慷慨陳詞。

劇中很多台詞寫的非常好,簡潔樸實、擲地有聲,是那個年代無盡的激情和理想,那麼純粹又充滿力量,讓人熱淚盈眶。

...

...

一項事業,是光明的、偉大的,就必然是曲折的、艱難的。永遠不要忘記,他們走過的路,我們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