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是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德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主演的丹麦电影,上映于2013年(丹麦)。影片讲述了作为幼师的卢卡斯被女童克莱尔的一句谎言几乎毁掉人生的故事。
观影后给我震撼的主要原因是,假如我在小镇,恐怕我也是施暴者。
儿童纯洁无瑕吗?
关于儿童会不会撒谎的问题,答案毫无疑问是会的。按下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暂且不表,趋利避害一定是人的天性,当孩子有了思想,可以自由活动,这些趋利的行为一定会出现。克莱尔在缺少爱的家庭中长大,当他发现作为幼师的卢卡斯对她比较关心后做出了过于亲密的举动,卢卡斯制止了她,克莱尔却对此产生一些恨意。于是克莱尔向园长第一次说谎时,添油加醋的引向了性侵。园长请来的心理医生似乎很想把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业绩,克莱尔本不想再多说,但因为想快点出去玩默认了医生的添油加醋,这是她第二次说谎。与其说人性本恶,不如说儿童时期不知何为善恶,不知道作恶的后果,需要外界环境加以引导。大家都经历过童年,恐怕都不敢说自己完全纯洁,儿童的生活某种程度上和成人相似,争夺话语权当孩子王,搞小圈子鼓孤立别人等,孩子的话当然不能完全相信。
标签化
用人性去做判断其实不需要太复杂,当“幼师”、“离异”、“中年男人”这些克莱尔的标签加上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流言传到你的耳朵里,你会怎么想?影片中的流言甚至被补充细节到卢卡斯家有他进行犯罪的地下室,并且性侵多名儿童,警察调查后发现并没有地下室。其实从克莱尔第二次撒谎后卢卡斯的悲剧已经注定了,性侵与否和有没有地下室在煽风点火的人心里重要吗?恐怕不重要,因为“事实”已经在他心里还原了。当克莱尔承认自己胡说,作为父亲的西尔有听吗?当法院无罪释放卢卡斯后,他得到的歧视有减少吗?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超市员工打骂他,在他被所有人唾弃的时候只剩下一条狗芬妮,然而芬妮也被杀害。我想,即使一年后,十年后,大家都能以善良之心对待卢卡斯,印象中“性侵儿童”的标签依然会时不时在脑海里显现,让你不经意间对他区别对待。

鹿与狩猎者
影片最后是深刻揭示主旨的地方,卢卡斯来到森林猎鹿,看到鹿后没有开枪却突然被另一颗子弹擦过头皮,开枪者站在太阳方向,卢卡斯看不清楚。影片的名字叫《狩猎》,因为镇子上的传统是成年后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猎枪, 我们总是被群体所影响,为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洋洋得意,伸张着自己代表的正义,让更多的人去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拿着自己的猎枪随意射击。幸运的是卢卡斯最后依然有他的儿子和教父坚信他的品格,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选择相信他。我们每个人既是狩猎者也是鹿,希望大家开枪时慎之又慎,也希望当不幸成为鹿时有人选择坚信你。

你看见是谁开的枪吗?
我看不见,他在制高点,他在阳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