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動畫電影《蝸牛回憶錄》,講述一對雙胞胎分别被收養、分離又團聚的成長故事。90分鐘的黑色幽默、孤獨、創傷、救贖,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又專業又真實。

(1)行為背後的心理創傷

電影裡的姐弟被分開收養。追求極緻自由的夫妻和追求極緻壓迫的夫妻都不适合養孩子。例如姐姐看似過得好一些,心裡卻缺乏安全感。弟弟更慘,被宗教壓迫。

于是,姐姐開始偷竊一些并不真正需要或昂貴的東西、購買、囤積,這是因為她感到被忽視、需要填補内心的空虛感,或者試圖通過擁有物品來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滿足,試圖建立安全感。

除了電影裡的這種情況,有時候偷竊和囤積也出現在控制感缺失的孩子身上,當孩子在生活中感到無助、失控,比如家庭變故、父母沖突、學業壓力大、被欺淩等時,偷竊作為一種主動獲取的行為)、購物作為一種自主選擇行為、囤積作為一種決定物品去留的行為,可能成為他們重新獲得控制感的一種方式。掌控物品讓他們感覺能掌控一些事情。

而所謂的蝸牛,不僅是姐姐對母親的思念寄托,更象征着她背負的創傷與自我保護機制。

(2)放手的心理學意義

奶奶在去世前說,或許到了我們都該放手的時刻了。那一瞬間真的很感動。

奶奶真的很豁達——如果我們不能面對死亡,有一種可能是我們沒有好好活過,或許正是因為這輩子無愧于心,到最後那一刻你才能真正的放手。但這句放手還是讓我意識到,無論你如何好好活,面對死亡對任何人都不容易,不僅僅是活着的人不舍,死去的人也在愛着你,愛着生命。

而姐姐的放手,是對過去的放手。

過去偷竊、購物、囤積的是姐姐的“小我”,這并不是姐姐的錯誤,隻是她的認知失調或者行為失調。姐姐的放手是告訴“小我”,“你的存在曾經保護了我,而我現在不需要你的保護了,所以,謝謝你為我做出的努力,現在我們都該放手了”。

實際上就像奶奶說的,我們被放在牢籠裡,牢籠并沒有鎖。隻要我們願意,随時都可以走出來。

心理學上也強調每個人的獨立性而非依賴性。你不可能綁架某個人去進行心理咨詢,還盼望咨詢師強迫這個人像上課一樣聽講,最後強迫他變得健康。有一些人沒有準備好,有一些人将生病當作逃避成長的借口,有一些人已經适應了環境而你所謂的“幫助”還有可能害了他們。

因此你隻能去尊重每個人的自我決定權,相信每個人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和内在的成長潛力。也就是說,隻有自己可以救助自己。

(3)自助是通往救贖唯一的路

這也是我特别喜歡弟弟的結局的原因。生活總是殘酷的,沒人幫你報警,報警了警察也未必會來,看似應該幫助你的親人實際上也面臨着自己的心理困境,他們不是不想救你,他們是真的缺乏力量。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再來看《蝸牛回憶錄》,最有意思的是,在哥哥被驅魔的時候,彈幕說這是“荒謬戲劇對現實的隐喻”,我心想這不是隐喻,哪怕你考上了哈佛大學還是會被驅魔,如果你的家人真的信這個。

弟弟一直都很勇敢,就像小時候哪怕誤以為會死也還是要輸血救姐姐,長大後被電擊也要反抗燒毀教堂。

就像影片中那句,像蝸牛一樣,永遠前進,永不回頭。最後姐姐燒掉囤積物,弟弟在這一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打開鳥籠,鄰居家的鳥籠、養父母家的鳥籠、自己的鳥籠。

人貴自助,隻有你能幫助你自己,也隻有你必須千千萬萬次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向前走,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