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映当下美国社会“左右之争”的电影《一战再战》上映后,在简中互联网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
有人说,这就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丑化美国“白人至上”的保守派组织,为了维护组织的纯种白人属性,不惜用NC屠杀犹太人的方式——放毒气和焚尸炉焚尸来清理门户;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电影,对美国左翼组织极尽挖苦和嘲讽之能事,轰轰烈烈的“GM”终结于一个无辜黑人的惨死。GM的黑女斗士竟然背叛了GM,还和反GM的美帝军头生孩子。
那这部电影到底是“政治正确”的还是“政治不正确”的?
要是就电影内容本身而言,导演想传达的恰恰是要我们跳出二元对立的、空洞的意识形态立场或身份政治里的“身份”,看到作为真实的人,左右派之间有远为复杂交织的关系。黑女斗士是黑人,同时是女性,然后是最GM的左派;白人军头是白人男性、美帝政权的帮凶、反GM分子。最不可能在一起的人竟然相互结合了,为什么?
因为在真实的世界里,黑女酷爱“制服男”,她不见得真爱白人军头,但在军人的军帽面前她控制不住自己,还和军头诞下一女;军头也一样,虽然他是“老白男”,但实际上最爱黑人女性,他是真心实意地喜欢黑女斗士,在求爱失败后,才想加入“白人至上”的极右组织。
秦晖老师有个说法,身份政治的凸显使得当代民主政治面临危机,因为身份政治中的身份(种族、民族、LGBTQ等)是无法改变的,身份之间容易互相排斥,并不互相依存,“所以身份政治更容易激化成‘你死我活’”。但他认为性别政治不一样,两性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甚至比起阶级关系要更加紧密。
我不尽同意他的全部说法,但这确实是一个有启发的视角。当代美国社会的进步与保守之争,看起来势如水火,但那不过是意识形态笼罩之下的一层“真实”,还有一层“真实”是男人与女人之间总可以是相互联结的,同事与同事之间、邻居与邻居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总需要相互联结的。哪怕前一层“真实”经常压倒后一层,但后一层“真实”一旦显露出来,这场“身份对身份的战争”的空洞和虚妄性质就暴露无遗了。
其实我们在上周也聊过这个话题“圣母婊”或种族主义,漫谈K签证和移民问题。
更进一步,我还想说,“政治正确”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强烈的误导性。想一想,当我们说一件事情是“政治正确”的或是“政治不正确”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据考证,虽然这个概念一开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左派内部自嘲的说法,但真正流行起来始于以之批评进步主义现象。“政治正确”越来越含有不正确、不合理、过度的意思,而且基本上是特指进步派或进步主义现象。
哪怕说到“政治不正确”的时候,我们常常也是说“这样说可能政治不正确,但是...”,也就是说,“政治不正确”并不用来批评违反进步理念的事情,而是暗暗挑战可能并不合理的进步理念。
说白了,“政治正确”的指控相当笼统,但基本上是在说在一些事情上进步理念变成了一种排他的、压制性的力量。问题在于,何种情况下算是压制、何种情况下不算压制,这些具体而微的分辨统统被“政治正确”的指控阻吓了。
用“非洲裔美国人”而不能用“黑鬼”,这是在压制言论自由吗?歧视性的词语在没在言论自由范围内?反过来,一个发表了歧视性言论的人就应该丢掉工作,甚至丢掉性命吗?另外,只要说了“黑鬼”两个字就一定是在歧视吗?“英雄”呢?
给黑人学生额外的加分补偿,这是在压制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吗?补偿一定是不公平的?补偿正义有没有限度,除非我们要一直为少数群体补偿下去?但这个限度应该在哪里?
游戏、影视中的争论也一样。“黑雪公主”为什么就是不可容忍的?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压制性氛围导致了比如游戏厂商就范,还是说游戏厂商也只是在迎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偏好而已?如果是后者,那这里就不存在压制了。
我想说,“政治正确”是简中互联网上众多“堰塞湖概念”之一,它没有起到增进我们对这类现象的理解,反而堵塞了引我们进一步追问和思考的空间,仿佛给一个“政治正确”的指控就万事大吉了。
应该警惕这类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指控对方立场有问题的“堰塞湖概念”,否则我们本就残缺不全的思想市场里还被一个个“堰塞湖”填满,道理和思想的流通将变得更加困难。
回到问题。《一战再战》值得比“政治正确”or“政治不正确”的无聊指控以外更具体而微的阐释和讨论。不过它阐释的既不是身份政治的破产,也不是极端右翼的邪恶,而是彰显人类社会真实的联结,只要这种联结仍然存在,左或者右、进步或者保守的意识形态争斗就总会显出它的苍白和虚弱来。
在各大平台追踪「智识分子 Man of Letters」的更新
*社群:微信添加 lingjuefei1992 入听友群
*文章:公众号 豆瓣
*播客:小宇宙 豆瓣 网易云音乐 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
*视频:油管 B站
智识是一种光照,让这个不太妙的世界多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