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核心意象,那就是“血”。它是片名中的預言,象征着财富、親情、宗教、暴力,以及驅動這個故事一切發展的原始欲望。理解了這個意象,就理解了整部電影。

主角丹尼爾·普萊恩維尤的人生,是一場徹底的“以血換血”的交易。他用自己的人性和靈魂作為代價,換取了對“工業血液”——石油的絕對控制。

工業與資本的血液

電影的開篇,丹尼爾在地下摸索、跌倒、受傷,最終發現了石油。這粘稠、噴湧而出的液體,正是“工業的血液”,它代表着時代的機遇。一旦石油被發現,它就成為了“資本的血液”,擁有了改變一切的力量。

丹尼爾追逐的不是安逸的生活,而是對财富的絕對權力。他從一個孤獨的礦工,迅速轉變為一個冷酷、偏執的石油大亨,他性格的轉變完全由這種“血液”的魔力所驅動。他所做的一切決策,都圍繞着如何最大化地控制這股血液,并消除一切阻礙。

親情與謊言的血液

丹尼爾收養的兒子H.W.,最初是丹尼爾作為“體面商人”的一個“家族的血液”符号。這個孩子為他營造了“有家庭”的形象,幫助他在商業上獲得信任。

然而,當H.W.因事故失聰,成為了丹尼爾事業上的負擔和噪音時,他毫不猶豫地将其送走。為了獲取土地,丹尼爾需要裝出虔誠和可靠,“謊言的血液”流淌。他利用親情和道德的表象來掩蓋其内在的貪婪。當他将親情驅逐出他的生活時,他便徹底割斷了與人類情感的連接。

宗教與暴力的血液

影片中與丹尼爾對立的是年輕的傳教士伊萊·桑迪。伊萊代表着“宗教的血液”,他同樣在利用信仰的力量來獲取金錢和控制權。他将布道變成一場充滿激情的表演,為他的教會斂财。

丹尼爾和伊萊之間的沖突,是兩種剝削力量的對撞。他們互相利用,丹尼爾利用教會獲取土地,伊萊則試圖利用“上帝”來向丹尼爾索取金錢。他們之間的每一次較量,都伴随着羞辱和暴力,直到影片的終局。

獸性與終結的血液

電影的最後一場戲,丹尼爾在自己的保齡球館裡,将潦倒的伊萊淹死在石油的污泥中。這一幕極具象征意義。伊萊的死亡,标志着“神性的血液”在這片土地上徹底枯竭。丹尼爾的暴行,宣告了“人性的血液”已被“獸性的血液”完全取代。

以血換血,丹尼爾用自己的完整人性作為祭品,獻祭給了他對石油——工業血液——的絕對占有欲。當他孤獨地倒在豪宅的保齡球館中,喊出“我完了”時,他的人生也在這場原始的、殘酷的、以血為代價的交易中畫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