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到底是誰在“遺忘”?

母親被診斷為阿爾茲海默症(我覺得應該是老年癡呆症),記憶确實在被一天天吞噬。但她至少在無法掌握之前,依然記得和泉的點點滴滴——在湖裡釣鯉魚,而非海邊;地震脫險後在海邊看日出,而非孑然一身以及更重要的,半朵煙花。

忘記這些的,是泉。這種忘記不是随緣任運,而是人為促之。因為母親曾經“抛”下他,選擇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遠方,這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而言,是無比沉重的,也是很難越過的坎兒。他将其忘記或許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程序員想給AI一個遺忘性能,因為這樣能使她更有人性。身而為人,總是會遺忘。“遺忘”乃本性,就如死亡,是随時間發展而不可避免的事情,隻不過有時間、容量的個體差異。

那麼當一個人因為年齡或者疾病不可避免地忘記了所有的時候,一切都還有意義嗎?于個體者而言,或許達到了一種“本真”狀态、原始狀态、天人合一的狀态;于社會而言,會花時間、精力、資源對TA寄予保護,隻因她(他)是我母親(父親),隻因我無怨無悔!

是的,“無悔”!母親“抛”下泉,回神戶找丈夫。她深知這樣做對不起泉,但她說:“我不後悔!”一個人,首先得是自己(本我),再是母親、父親、兒女等角色(自我)。人生在世,惟有經曆,惟有找尋自我!

所以我期待、希冀的家庭關系,是彼此之間不被相互束縛的狀态,我所指的“束縛”,是諸如“我們這代人怎樣,你得怎樣”“你為了我們就得怎樣”。當然,我不是說抛棄羁絆,而是“我已經18歲成年了,你可以不用操心了,去工作吧!”是“我支持你,去闖吧,獨生子女又何妨!”是“将心比心”是“報答”是“無悔”

然而,我目前隻是20歲的青年,可能無法體悟作為父母面對子女的感受,這些認識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指導我的實踐,但這些認識也在不斷地被完善。

所以,我們目前能做的是什麼呢?

感恩家人,注重細節,把與之相處的美好記憶烙印在心中。

哪怕未來不可避免地遺忘,但“無悔”——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