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說是兒童版《宇編》才行動力超強地去看了,結果完全不是一回事。一句話評價:《朱同在三年級丢失了超能力》是一部立意很好、感受真實但故事稀爛的電影。

整部電影并非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之前很火的梗“小孩子不是撒謊而是胡說八道”的循環播放,幾乎沒有起承轉合、前後呼應。平鋪直叙地看到25分鐘就猜到後面都是基于同一個邏輯,到30分鐘時導演還沒整出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花活兒,注定了後60分鐘就是一場乏味的煎熬。

羅伯特·麥基說在故事的結尾,主角和開頭相比一定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但朱同如何開始,就是如何結束的,甚至沒有照應片名:他怎麼失去他的超能力了?至少在打倒兩道杠的時候超能力“還在”呢。

我能理解他的“超能力”是在不熟悉的環境裡派遣孤獨的表現,回到熟悉的舊學校就會消失,但導演應該更明确地表現出了。我也理解導演認為在一天的時間裡,一個三年級孩子的性格、認知和處境不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是現實,不是故事,更不是一個合格的故事。

導演将一個邋遢、木讷、遲鈍、膽小、愛走神、記性差、天馬行空的差生表現得很真實,這是很好的立意和視角,同時有着非常真實的體驗感,讓人順理成章地理解朱同不是一個笨孩子或者壞孩子,并真切地為他的處境擔憂。

但導演也隐晦地表達了朱同等孩子的家庭有問題,暗示這些孩子的問題是家庭問題導緻的,默認朱同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反過來說就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不應該是朱同這樣的。

可朱同罪不至此。他不愚笨、不惡劣,他隻是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到可匹配他所在環境的地步。有一段劇情是朱同假裝自己隻有二年級,而常年與小孩子接觸的老師和校醫并未發現不妥。正常情況下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二三年級的孩子身心有着巨大的差異,這說明朱同的發育水平比他的實際年齡要小一點。換句話說,我不認為他有問題,他隻是還沒長大,大腦還處在更幼小的階段而已。這不是他的錯,也不該跟他的家庭“問題”挂鈎。

我猜測導演想用家庭話題來擴大電影的讨論議題,顯得更有深度一些,但總體來說是失敗的,蜻蜓點水,不如沒有。《宇宙探索編輯部》的一個優點就在于随着場景不斷擴大,探讨的議題也在不斷擴大,最後上升到永恒存在的問題。受限于題材和場景,《朱同》很難深入探讨太多内容,因為孩子的視野本身就是狹窄的。但“帶着鐐铐跳舞”是創作者的應有之義,不是請觀衆體諒的借口;一部電影以時間變化為線索是底線,不應該是全部。

不過,《朱同》有一點還是讓我非常感慨的,那就是他做了那麼多事,時間居然隻過去了一天!一個午休的時間,他經曆了午飯被帶走、被小混混威脅、地下遊戲廳的混亂、跟賀娜聊人生、塗抹黑闆報被抓……不像我,午休隻夠匆匆吃個午飯再眯一會兒。等他寫完長長的檢讨,跟兩道杠追逐跑過整個校園,終于站在操場排練時,天居然還亮着!而我每天下班,能看見夕陽的餘晖都會深感幸福。

這感覺确實很像我們的小時候:那時每天都很漫長,未來的人生也還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