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非常強調思想在文藝作品中的作用,畢竟托爾斯泰身處的是宗教氛圍濃厚的俄國。但即使生長于如此看重精神信仰、誕生了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思想家的俄國,他也認為思想在文學作品中起到的是輔助作用:

“如果把用文字獨特表達出來的任何一個思想,從它所處的糾合體中單獨抽取出來,便會失去自己的意義,并可怕地貶值了。”

看完整部劇,編劇給我的感覺就是從原著小說中抽出了小說表達的關鍵思想,卻沒有安頓好這些思想,這些中心思想悲哀地貶值了。我個人認為,編劇可能把原著小說宣揚和平的這個中心思想抽出來,想要在整部劇中表現和平的重要性;編劇把原著小說純愛這個思想抽出來,想要表現利用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救贖來對照戰争中人與人之間的傷害;編劇把原著小說中“擇一事,忠一生”這樣的敬業、對自己職業的熱愛的思想抽出來,想要突出主角們堅韌勇敢的人物形象。

總的說來,編劇和我們觀衆看了原著小說之後,所把握到的中心思想差不多是一緻的(畢竟高考常考),但是編劇需要比觀衆思考的更深,因為編劇将小說改為影視劇,意味着對原有小說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創造性轉化”(當然,轉化的不好就成了“破壞”了),小說的文字擁有一定的“容錯率”,讀者的想象和動作可以填補一定的空白,自動糾正一些偏離,電視劇的畫面則沒有給觀衆留下這樣的空間。

就拿叙事節奏來說,宋冉踩到地雷這件事在讀者的想象中可能自動配了一段緊張的bgm、加了李瓒額頭的汗水,因為情緒的緊張和對接下來情節的期待,讀者會不自覺的加快翻頁的速度,從而使這段情節更為緊迫和引人入勝。但是電視劇可能就沒有這種想象的餘地,在開頭看到這段其實就已經有點勸退我了:平緩的配樂(以樂le樂yue襯哀情?)、“閃電”(瘋狂動物城)般的對話速度、不明所以的眼部特寫、着急逃命時候的慢鏡頭……在編劇和觀衆的心裡,這裡提取出的中心思想可能既有主角們勇敢無畏的性格(阿瓒排雷技術高超和宋冉作為戰地記者不懼危險往前沖),也有主角們對彼此的好感的升溫,即人與人之間的愛。戀戀劇場的導演似乎隻把握住了後者,且後者大大地壓倒了前者,刻意的鏡頭讓人一眼識破劇本想讓兩人相愛:深情的對視、老套的撲倒,慢鏡頭與“現實狀況”的偏差更是讓人難受,本應緊急的局面被延宕且并不扣人心弦。

整部劇給我的感覺就是編劇提煉出幾個中心思想,總結出了一些關鍵情節,然後用這些關鍵情節去附和中心思想。雖然彈幕上常常飄過小說中的“名場面”,給人的感覺卻總比小說中的乏味不少,我猜原因在于編劇沒有把人物形象完全立住就開始完成反映中心思想的任務,或者說純愛這個中心思想遠遠壓過了其他兩個中心思想(導演在開頭兩人還不熟的時候就安排那麼多暧昧的鏡頭就是這種壓倒的反映,比較自然的反映方法可能是解決了眼下宋冉的踩雷困難之後二者各自奔赴自己的崗位,就既交代二者的相識,又交代了二者對工作認真負責,而不是宋冉一直追着找阿瓒)。

就像結局,最後兩個發着光的人我也笑了,還不如給李瓒的國旗披在了宋冉身上呢,生命的高光也沒了,變成了“私奔”,家國大愛、職業操守變成了小情小調,什麼年代了還殉情。如果在臨死的時候主角能夠說:

“我已經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進行的鬥争。”

我接受BE。

覺得觀衆喜歡看談戀愛,就用純愛一個中心思想蓋過其他所有思想,讓本應脫俗的偶像劇反而不如踏踏實實拍的戀愛劇(參考粱潔《我好像遇到了救星》),這部的班底對不起演員的真心。

某些麥的戲份看的糟心,沒有女生願意看到裴醫生變成同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