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堕胎作為主線,所以自然而然它就變成了堕胎題材的電影。當然,本片對堕胎的探讨絕非蜻蜓點水,但我在觀影過程中逐漸感到焦點的轉移。
與其說它是堕胎電影,我更願意稱它為女性主義的贊歌。影片更加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兩位女主的關系與成長變化。甚至由于那一抹綠,我覺得兩人的關系比燒女圖還來得更強烈(誤)。而綠色也成了片中的暖色。與歐蒂利亞男友母親的紅色構成鮮明對比,也在那場極為豐富的餐桌聊天中成為突出的點綴。
由于錯過了開頭,看到的時候已經是歐蒂利亞在浴室尋找嘉碧塔的橋段,一切都很密集,根本沒了解清楚誰是誰,到底在幹什麼。但就這樣跟着歐蒂利亞的腳步一直往前走,真正要堕胎的女主才現身。随後則是一系列歐蒂利亞處理各種事情,嘉碧塔則時隐時現,直到三人完全出現在酒店房間裡。嘉碧塔各種反應似乎都令人生厭。但細想起來,她做出的每一個看似不合常理的舉動,都有着現實生活可行的荒謬邏輯。即她是活生生的敏感脆弱的一個人,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問題,她來不及反應,或許因此做出了許多影響或傷害周圍人的事情。而歐蒂利亞逐一都接受甚至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萌吉也算是很暖心了。歐蒂利亞最終并沒有成為閣樓上的瘋女人,即使不久前才遭到陌生男人的強奸,随後還是堅持出現在男友母親的生日聚會上,并且沒有變成發瘋的形象。隻是忍着憤怒已經很努力了。如果這還不是強大的女性形象,這還不夠堅韌,那麼還要多慘絕人寰才能體現女性主義呢?因此,正面來說,這種系統性壓迫也迫使女性不得不忍辱負重。萌吉在這裡真的是高唱贊歌了。歐蒂利亞和嘉碧塔在這一些列事情中都有成長,并且都互相支撐。如果不理解為什麼說互相支撐,那麼還是沒理解嘉碧塔的人物内心。她不是表面那麼簡單地所謂坑害了歐蒂利亞的招人厭角色。二人的成長正是女孩幫女孩的絕佳表現。

萌吉身為男性導演能如此精确刻畫女性并且絲毫沒有多餘或者無聊或者錯位,應該是本片最大的亮點。同樣,對于男性的刻畫也是深入骨髓的。歐蒂利亞的男友和醫生完全沒有交集或對手戲。但生動反映了普通男人的不同階段。戀愛時期的男子與婚後的男人,這裡特指異性戀男子,無法真正理解女性,無法共情女性,僅僅做了一點自認為有用的保護或者幫助便認為已經為對方付出許多,而對方怎麼還不領情。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是源于異性戀男的絕對中心的第一性的自戀傾向。因而造就了強大的父權制導緻女性受到壓迫,男性也給自己上了枷鎖。

同樣還有那場對于任何國人來說絕對不會有一丁點陌生感或者文化差異感的餐桌戲。我們以一個桌上食客的視角不停地審視着女主歐蒂利亞,和目光所及的人。但聲音則是來自所有人的。以各種男親戚為主,發表着各種爹味言論。歐蒂利亞隻能縮在自己的小位置裡,什麼也說不了。男友則退居其後,毫無挺身保護可言。這是歐蒂利亞和男友都成為了弱者,而男友則慫了。退居其後是視覺呈現,男友可以坐在桌前,但他也沒說任何維護女友的話。反而在後面二人單獨對話不斷暴露自己的可笑,這段感情也差不多該結束了。歐蒂利亞能有的隻有嘉碧塔了。

人物描寫得絕對精準,使得本片大放異彩。導演本身也不想探讨宏大時代背景,隻是将其作為了一個背景闆。這個故事發生在這裡而已。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導演着眼點在于人在于個體故事完全沒錯。隻是在這種特殊環境裡,值得更加拓展,就有可能達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時代高度。同時還能以彼之名呼喚一下另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