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自2015年連載以來,憑借高質量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商業拓展,成為中國漫畫領域的頂流作品。每冊豆瓣評分均在8.0以上,陳朵篇更是高達9.5分。 每更新一話,其内容都會在豆瓣、知乎、B站等平台有着極高的話題讨論度。 然而,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其電影版《異人之下》卻未能延續這一輝煌。
《一人之下》能夠擁有如此之高的熱度,一方面上面提到的自身質量和商業化的拓展,還有更重要的一層是其背後擁有海量的粉絲。他的粉絲主要來自三大類,一是漫畫本身的讀者,二是動畫改編之後被圈粉的觀衆,這兩大類占據了粉絲的主要部分,還有一部分是通過短視頻、遊戲、衍生等渠道産生的粉絲。
電影版的創作團隊想要這部作品更加出圈,來吸引到更多觀衆,以獲得更高的票房。但當電影版《異人之下》上映之後,第一批的口碑發酵起來之後,他的失敗就已經注定了,原因就是上面兩段提到的分析:漫畫自身内容的高質量、占據主體的受衆是漫畫讀者和動畫觀衆,以及珠玉在前的商業化探索。
但是當原作粉絲看見這樣的電影之後,多數的心态就是“劇情亂七八糟”、“和期待值相差太大”、“如坐針氈如芒刺背”等等負面評論。這也促使他們在互聯網上進行瘋狂吐槽,就連最包容的貓眼評論差評都高達10%左右,同期且上映更早的《抓娃娃》、《默殺》差評率普遍都低于3%。
正因如此,片方想要獲得的更多路人觀衆,反而對于這部電影心存更多疑慮,以及随着各種營銷号暴露出影片其他的問題,諸如男凝視角、擦邊内容、老套劇情等也會喪失不少觀衆對于他的興趣,以緻于上映這麼多天票房也剛剛過億不久,預測票房也早已從初期預測的4億左右跌至1.3億,且一直在下降的趨勢。
上面這些基礎部分電影都沒有做到很好的覆蓋,創作團隊對于原作内容的“戲劇化改編”、人物塑造的“舍本逐末”、視聽語言的“自鳴得意”,這些都使得電影背離了這個IP的主要受衆,而進入電影院的第一批觀衆多數就是原作粉絲或者純路人,第一批的口碑也需要這些人來推動才能夠複刻去年暑假“封神自來水”的現象。
“戲劇化改編”
無論是傳統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還是新式漫畫小說的改編,考慮新形式的節奏是需要放在首位的,但是這部電影的改編的不合理之處就在于他的強改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原作的設定框架。
如果全部按照原作的情節安排,在第三幕之中就沒有那些強烈的對抗沖突,所以在前兩幕中他們很大程度上拔高了四張狂這幾個角色的屬性,來營造他們在第一部中大反派的身份。
以及在第三幕中強行将他們塞入其中,為了讓他們成為反派、為了所謂的對抗沖突,全然忽視了第三幕中主角方的人物背景設定——哪都通華北區的負責人,他們是壞人,但不至于是傻子,而電影版就是把他們當沒頭腦來對待。
除開上面的主體框架上的改動,還有許多情節上的細微調整,這些都使得原作多數的粉絲群體“不理解”、路人觀衆“老套的劇情”此類的評價和看法。
創作團隊的改編并沒有獲得原作多數粉絲的肯定,也沒有獲得多數路人觀衆的稱歎,所以當多數粉絲群體吐槽的時候,也不會有太多人來反駁或是支持電影本身,那麼口碑的下滑、票房的下降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舍本逐末”
創作團隊着墨太多不同角色,以緻于對于主要人物的塑造不夠立體。他們想要将每一個人物都塑造的深刻,但是更多的是浮于表面的臨摹。為了區分不同人物形象,使用了大量誇張的服裝造型,以圖用最直觀的效果來表現人物,創作團隊的出發點沒有問題,但是原作故事背景中人物外面看起來就是普通人的摸樣,在電影中很多妝造就和“殺馬特”沒有什麼大的區别。
主人公張楚岚,電影呈現出的效果也很扁平。張楚岚這個角色前期外面确實是一個屌絲形象,但是由于演員的表演痕迹過重和不自然,觀衆能夠看出來這個人他就是在表演。
而對于一些原本沒有太多戲份的角色反而增添了更多描畫,尤其是夏禾和風莎燕,一個完全塑造成了一個“情色工具人”,另一個不像是“大小姐”。以及片中大量配音的使用,使角色外形和聲音産生很大的違和感和割裂感。
“自鳴得意”
棚拍所造成的與現實世界的強割裂感。原作背景設定是在現實世界之中,盡管是漫畫二維作品,但仍舊具備很強的真實感,而電影版反而是在很多地方脫離現實場景,給觀衆“一眼假”的觀感,使用棚拍更多的是應該放在現實之中無法達到效果的地方,而不是肆無忌憚的填充到多數場景之中。
鏡頭設計的低俗、男凝視角。創作團隊無論是對于夏禾還是馮寶寶這個角色,很多鏡頭讓男性都覺得下頭,為了展現某個人有誘惑力,就是通過不斷地拍胸部、拍裆部、拍腿部,且融入許多看似很巧妙但依舊很俗的鏡頭,諸如打鬥中跳起了鋼管舞、特寫衣服被剪開漏出性感内衣,同樣的低俗鏡頭也體現在五花大綁赤裸的身體、口球堵嘴等。
很多鏡頭都是非必要出現的,這裡面的人物更像是一個單純的“工具”,創作團隊可以選擇不斷做加法,将腦海中意淫的畫面放在她的身上,全然忽視了現在這個時代、忘記了電影還有很多有思考力的女性觀衆。
自我高潮的音樂節奏。如果每個重要人物出場都帶有專屬音樂,這樣的表現形式也很正常。但這部電影中針對角色設計的音樂風格,創作團隊宣發時自豪的介紹自己的國潮專屬配樂,但最終的效果應該和多數人想象的不太相同,反而顯得有很多“土嗨”成分。
音樂也是服務于劇情發展和人物塑造的,如果音樂過度的出現,就會呈現出一種雜亂和脫節,這部電影中,他們對于音樂的使用就是肆無忌憚的,且風格相差較大,一會兒是這種風格,一會兒是另一種風格,這種割裂感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觀衆的不适感。
出戲的回憶視效
在影片的回憶部分中,創作團隊應該是在實拍的基礎之上運用AI來進行更加風格化的處理,也有可能是專門制作成這種類似AI繪畫的風格。
面對新的藝術呈現方式,總該有一些人去探索,如果沒有人去探索,它也不會得到進步。道理是如此,哪怕它不是一部面向粉絲的電影,而是當做一部普通的商業大片,它最終呈現出的水平和效果确實一般,并且覆蓋了所有的回憶場景,明明讓人很動容的情節,稍微往四周一看,很快就會出戲。
面對最終這樣的呈現效果,創作團隊也并不一定是全部認可的,但他們最終依舊選擇采用并全部覆蓋,更多的是服務于商業考量,而不是服務于故事本身。無論是在商業預算上,還是營銷宣傳時,也會有更多所謂的賣點和噱頭。
結語
改編電影本身就面對很多挑戰,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之上進行改編,還是對原作大刀闊斧的重新演繹,這些都是創作團隊需要面對的基礎問題,也是重中之重。
《一人之下》不同于其他改編作品,它所面臨的就是粉絲群體整體偏年輕,且在互聯網上有着較高的評論和發言權。
他們多數人願意為自己喜歡的原作或是優秀改編作品發聲和推薦,同樣的,也會對于不符合他們多數人喜歡的作品加以抵制,而這部《異人之下》就是後者。
它既沒有得到原作多數粉絲的肯定,也沒有得到更多路人觀衆的吹捧,那麼當第一批觀衆走出影院,打開手機的評分軟件,這部電影的撲街就一定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