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是最早被污名化的城市化邊緣人群,也是最早被網絡暴力,人身歧視甚至攻擊的小衆群體。

第一次是看殺馬特我愛你,是青山邀請去798發廊周的殺馬特發廊。發廊主羅福興作為殺馬特家族創始人,其實是一名從工廠裡面出來的發廊小哥,他是影片裡很重要的主角之一(李導說羅剛在上海排殺馬特話劇)。羅和影片其他主角一樣用沒有高級的詞彙,不過他們的思辨、對生死和社會的理解很是深刻。

對亞文化的偏見肯定常态的,希望更多人的人看到殺馬特其實是是向往自由和逃離的,他們玩殺馬特的時候有拯救到自己,就是極好的。感謝春天裡影展,讓我能在大熒幕補票和第一個提問制片和導演。

導演以往作品都關注流動人口問題,這也是2017深雙分策展人馮宇選擇李一凡導演的原因,7個關于城中村的短片中關于殺馬特的短片孵化出了這部長篇。

從最開始《淹沒》拍攝三峽移民的經驗,再到第四部偶然認識殺馬特“教父”,讓這一部有豐富全面的采樣機會,雖然時間很短,不過李導卻能和邊緣人物能快速打成一片,導演也透露了曾經有一部沒有完成的影片是關于勞動法的,這幾部都給他補充了這部影片需要的足夠養分。然後《鄉村》拍農村題材因村小撤辦導緻的留守兒童群像缺失的遺憾,讓他反過來追溯目标們的童年,從而發現更嚴峻的社會問題并獲得母題,發出責問。

李:教育的不公平就是人類的最大不公平。

在迷影荟做的手冊和映後裡,不難看出導演帶着對殺馬特浪漫化的想象和對朋克和尋找嬉皮精神的初衷,在尋找中慢慢發現無法用以往的經驗去完成這個12年被網暴迅速消亡的亞文化。導演選擇用采訪和素材構建了一個完完全全屬于殺馬特的紀錄片。沒有導演視點,也一定程度上讓觀衆的上帝感偷窺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質樸分享的感覺。不是科普或者反抗,他們隻是在述說着他們的故事。

一群追求個性自由的簡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