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樂心

看完《隐入塵煙》,内心很沉痛。不知道影片為何用這個賦有詩意名字。而電影的英文名字是return  to  dust,翻譯過來就是歸于塵土。

...


《禮記*祭義》說“衆生必死,死于歸土。”一個與土地耐以生存的農民馬有鐵,自相依為命的愛人曹貴英意外溺水而亡,他賣掉了所有的糧食,放走了老夥計寶驢,吃了平生第一個雞蛋,喝了農*yao,靜靜地赴死。

臨死前,他最後把借的十個雞蛋也還了,鄉親說,十個雞蛋算個啥,不用還。他說一碼歸一碼。坐着閑聊的鄉親們說,你糧食也有了,房子也有了,一個人好好可以享受了。他最後那轉身一望,意味深長。

...


馬有鐵内心眷念着這片土地,愛人沒有了,住進樓房,他的驢、豬、雞咋辦,他若不種地了,還能幹啥?

馬有鐵和曹貴英的一生是貧窮疾苦的。他們是兩個苦命孤獨,不受家人待見的人。桂英身有殘疾,還小便失禁,被家人嫌棄。有鐵跟三哥家人同住,卻是家裡的免費長工,一年到頭身無分文。兩個孤獨寂寞的苦命人走在一起,卻在貧苦中互相取暖,也能生出浪漫的愛情。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用親手曬幹的泥胚壘起了一間屬于他們的房子。還修了豬圈、雞窩。他們勤勤懇懇地種地,每天都與泥土打交道。桂英彎着腰,拖着一跛一跛的殘腿,還有顫抖的雙手,雖然隻能幫一點小忙,但陪伴也是最美的長情。

...

...

...

他們自己喂的雞舍不得吃一個雞蛋,喂的豬更是舍不得吃一口肉。常年就是窩窩頭,鹹菜拌稀飯。因為雞和豬都是他們養家的商品,拿來換錢的。僅僅是桂英生病時,吃了一個荷包蛋。有鐵最後臨死時吃了一個煮雞蛋。

他們也有苦中浪漫的溫馨場景,桂英用燈光孵化小雞,夫妻每天觀看,那甜美帶着期盼的笑是久違的溫情。有鐵在溝邊洗手捉到一條小魚,他們一起烤着分吃,那是患難夫妻的同甘之樂。

...

為什麼他們如此努力依然還那麼窮困?電影末尾,他把所有的糧食拿去賣了,有一組數據。小麥1824斤,扣除水分1700斤;包谷3997斤,扣除水分3800斤,合起來共計3970元。他到合作社還掉自己的種子、農藥、化肥所記的賒賬1570元,他一年到頭,落到手裡的實際收入隻有2400元。

電影中村裡都是老人和留守兒童,幾乎很少看見青壯勞動力,因為他們都去城裡打工了。像有鐵這樣與土地相依為命的人着實不多。種地不賺錢,又面朝黃土背朝天疲于奔命。加上自然災害,會影響産量收成。所以遷徙的人越來越多,空房子越來越多。但依然有熱愛土地 赤誠堅守如馬有鐵一樣的人。

馬有鐵有一句土味哲理的話:誰不是土生土長的,土都不嫌棄我們,我們還嫌棄它嗎?

張永福是當地租用農民土地的富豪。他患病需要輸血,村裡唯一的熊*貓稀缺血隻有馬有鐵。村民們為了張永福盡快結清村裡的水費和收走糧食費用,集體迫使馬有鐵輸血。一共輸了四次血,張永福兒子卻隻是帶他們夫妻吃飯,給了貴英兩件衣服。而這兩件衣服錢,馬有鐵還從賣的糧食裡把它扣減出來。張永福兒子每次開着寶馬車接夫妻兩個,怕桂英尿失禁弄髒,還在車上鋪上了薄膜。

他打心眼裡嫌棄這對夫妻,從來沒有當救命恩人一樣感激。他也是從土地裡出去的,為何要嫌棄農民呢?

土地代表着耕種,也代表着農民,農民們用辛勤的勞作,給我們提供了一日三餐,但當下有多少人又是怎樣對待農民的呢?

...

馬有鐵為了心中的那份堅守而毅然決然地選擇赴死,這就是向死而生。耕種的農民都有一種坦蕩的生死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的房子被*拆了,雞和豬都被侄子拉走了。拆qian的一萬五也到了侄兒手裡。那個換購的城裡房子也名正言順地成了三哥一家的。村領導說:“老四跟你去住,這也是新生活的開始。”那是一縷孤魂,依然遊蕩在他熱愛的這片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