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在高二某個周六的晚上,像一陣清風迎面吹來,四周都是愛的歌聲。幾乎滿足了我對校園生活的究極幻想:幾個人一起與老師作對,鄙視考試,闖禍、挨罵,有點生死之交,然後幻想畢業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的小學和初中幾乎真有過這樣的日子,那時候陽光和天空的顔色就像電影裡一樣明亮。
後來大家都開始往前走,似乎除了我再沒人願意與任何事作對。我想或許要先融入世界吧,就像蘭徹那樣,他說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電影還給了他别的設定,關于熱愛、天賦、假身份雲雲,當時不甚在意,隻當是為劇情服務。直到重溫時才發現它們原來那麼重要,這一切是多麼理想主義而虛無缥缈,就連當時令我無比共鳴的教育體系批判,如今看來也略顯淺薄和落後。
盡管如此,我甚至還比以前更喜歡這部電影了。在見到現實的不盡如人意後才更覺不忘初心的可貴。仍有人在贊頌不合世俗的理想,仍有人對改變世界心存希冀。生活不是電影,但生命裡曾有過這樣的印記,便足以對抗後來的許多平庸與妥協。在這些歡笑與眼淚裡有着能喚醒人心中最至真至善一角的偉大力量,喚起曾經的自己。
一切皆好,朋友。
Aal izz well.
一切皆好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