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正在聽Athletics的iii。《楚門的世界》小時候應該在電視機上看過,前段時間也在dy刷到過三集分開的解說。一個因為當時年紀太小,沒有激起半分波瀾。一個隻是解說,似乎單純的故事叙事也很難引起人唯心的思考。
至于小時候沒有激起波瀾的原因,大概是年紀太小,經曆的事情太少。理所當然的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全世界的人都在圍着自己轉。為什麼呢?
世界那麼大,可個體能夠同時感知到的範圍卻是如此之小。身邊即世界,在互聯網不發達的年代其實很合理。哪怕到了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也依然認為身邊即世界很合理。沒有切身經曆過的事情,哪怕以文字、圖片、聲頻、視頻描述得再繪聲繪色、淋漓盡緻也依然是沒有過體驗。
知道不等同于了解,了解不等同于經曆,經曆不等同于唯心(此處指引起個人唯心的具有強烈個人意願以及主觀色彩的思考)。
小時候隻追求滿足即時的欲望,快樂就夠了。
成年之後才發現,活着原來并不容易。當然也有因為富足生活的很容易的群體。那麼是否會因為财富等級的高低影響精神層面的體驗?可能是會有影響的吧,假設今天的我是個億萬富翁,我可能也會覺得這群人窮成這樣每天竟然還能笑得出來。(即有錢人認為貧窮的人因為層次太低,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和權力,因此享受不到真實的/真正的快樂)
世界是物質的,是不是真的?按照能夠觸摸到,有觸感的标準來判斷,是的。
感受是唯心的,是不是真的?對個人的内心而言是真的,但自己的真實感受對他人而言是無所屌謂的,所以真實與否對别人而言也無所謂。
親愛的,别人怎麼看待客觀存在的物質,或者唯心的感受都不重要。你對世界的感知才是最要緊的,不管是通過何種物質媒介或者人感受到的都算。
也因此,真實與虛幻與否都并不重要。
物質就是物質,客觀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會因為人唯心的看法而改變它存在的形式、形狀。物質的意義是個體賦予的,個體的唯心需要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因此《金剛經》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人受限于碳基生物這個形式而存在,無法以全知的視角認識物質或者感受自己的唯心。
那一刻的感受,是真實的,不管是開心的、幸福的、激動的、難受的、惡心的、羞恥的、悲傷的、憤怒的……都是真實的。當你正視自己情緒的時刻,就是你有好好對待自己的每一刻。
祝看到這裡的未來的我,也是富足、開心和幸福的我。
一篇影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