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編,這本小說是作者在1974年美國越戰期間寫的,可能有映射當時的征兵背景和美國士兵的境遇,影片情節基本還原了小說,包括結尾暗示的全員死亡。
一編,《人類清除計劃》的經典開頭,《饑餓遊戲》的逃殺模式,和超越以上兩部的情感構建。
第一名:pete
pete相信樹木草原鳥鳴和ray,相信一切真實的東西。他的心願是從此競走比賽能有兩名獲勝者,這樣以後的獲勝者就有可能和他的朋友一起活下來。
pete對自己的評價是:沒什麼打敗别人的意志。隻憑心情和實力,心裡覺得夠了,身體覺得累了,覺得無法前進了,他就會坐下來。
最後他就坐下了,坐下的時候他也想好了,比起打敗ray赢得比賽,他更想幫ray完成心願。
他剛坐下又被ray撈起來,一聽ray說想一起再走一段,他就又想走了,就繼續往前走。
說不清第三名退出後的那段路程,到哪裡為止是pete為了自己而走,又有多少是因為舍不得ray,想一起多活一段時間,才一直往前走。
第二名:ray
ray是整個故事的核心,有最完整的背景故事和成長線,ray被教得很好,爸爸被殺就命都不要去報仇,路上卻又被Olson的退賽觸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殘忍抛棄了媽媽,看到媽媽就忍不住跑過去道歉要抱抱,把媽媽吓得大喊快走。
ray一路上被pete救了無數次,他靠着pete的攙扶睡覺,他撲向路邊時被pete拽回來,pete救了他太多次,救到第三名Stebbins都受不了了,問pete能不能别救了。
Stebbins本該是上校特地選出的這批競争者裡體質最好體力最強的黑幕冠軍,但有ray和pete互相救助的友情,他竟然赢不了他們。
ray心裡很喜歡pete,他已經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看到路邊的居民他想到的是他們的麻木,受到退賽威脅時他第一反應是把pete定位成競争者甩在身後,是pete一次次把他偏激的思想拉回正軌,pete還相信世界上的美好,僅僅因此ray就覺得pete更應該活下來,這甚至比他報父親的仇還重要。
他就退賽了。
他應該在pete坐下前都沒想過要放棄,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救了pete,返還了pete釋放給他的善意。這也許象征着他内心的黑暗終于被pete驅散,也許象征着他内心的黑暗已經積重難返,無法往上面再壓一片陰雲。
ray退賽前心裡想的是他唯一對不起的等他回家的媽媽,媽媽對他喊的最後兩句話是沒關系,成了他能被寬恕的唯一依據。
第三名到第五十名大部分喪生于體力不支和身體機能衰竭,長時間劇烈運動導緻抽筋、脫力、脫水、崴腳、發熱、内出血,任何意外都能輕易導緻出局,看着身邊人一個個消失,第四名colie沖向了坦克。
除了colie,一路上有人沖向掩體,有人沖向曠野,有人用斷腳走路,想當作家的當不成作家,想當宇航員的當不成宇航員,他們能做的唯一對未來有用的事就是與他們的夢想毫不相幹的走路。
何其簡單,比往期任何大逃殺電影都粗暴和殘忍。
如果沒有最後pete的刺殺,那麼将很難說作者想寫的究竟是人性的光輝還是人性的光輝被圍獵絞殺的過程。
現實中有pete嗎,有colie和Olson嗎,他們的結局如何,pete的結局又是如何,電影結尾的留白應該是全篇最遺憾和虛無的地方,在類似童話一樣放大人性的光輝後,卻連作者和導演都無法想象最後的結局該如何往好的方向收場。
這部電影本應該是說了很多的,但落到最後的實點,大概也隻是消費觀衆情緒的無謂作品而已了。
一片荒蕪中閃閃發光的人性畫卷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