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戳中我心的一次觀影體驗!碎片化的講述在緩慢的講述裡漸漸連成了一張關于城市的網,因緣際會下的相遇和充滿巧合的事件讓感受得以在城市裡不斷流動,在非常風格化和結構性的美術設計與攝影的配合下,城市的線條、冬天的凜冽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照,然後在這些屬于加拿大的玩笑、火雞和熱茶的意向、法語波斯語交替的語言環境和微妙的配樂的營造下,影像呈現出了驚人的魔力,跳脫出需要叙事的風格去講述一種共同的語言——情感與關愛。




我最喜歡的一定是風格化的美術呈現。首先是重複利用城市中建築結構所帶來的空間感,營造了一種堅硬又疏離的感覺,回廊式的空間變化和不斷出現的拱形結構,灰色的牆壁和枯樹的影子等,冬天的寂寥和人的孤獨好像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城市裡。溫尼伯本就不是一個熱鬧的地方,而從相對人多一點的蒙特利爾回到這裡既希望能找回到家人的熟悉的溫暖,又不斷被城市的孤獨吞噬。而室内場景的設計則更加藝術,甚至帶有一定超現實的色彩,不管是回鄉人辭職時空蕩蕩的辦公室,還是男孩發呆的紙巾店,又或者是藍色的火雞店都帶有一種顔色和風格上的不真實感,于是關于情感和巧合的玄之又玄的感受慢慢升騰,一種童話故事般的體驗會在心中彌漫。


那些獨屬于加拿大的玩笑和特色内容也讓我感到輕松,為蒙特利爾投票,分不清的阿爾伯塔和曼尼托巴,tim hortons裡面的double double等等,這些藏在生活各處的小玩笑又将一切固定在這樣一片土地上。主線上依然是男主回家之路,移民的國家裡外來的群體,兩種語言的交替使用,回去也找不到依靠的家和奮鬥多年沒有歸屬感;而在此之外這個城市裡的孤獨導遊和撿到錢的孩子們的故事在串聯這個城市的情感網絡,把所有人都圈進了這份情感的網絡裡,善意交叉的時刻即使都生活得很困難,也卻總感受到溫暖,我想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語言,也是來自伊朗電影的根。
我始終認為影像打動人的時刻來自于穿過熒幕的情感交流。觀衆和創作者跨越了空間時間和文化,用一份影像産生共鳴和共情。打破叙事,用美感和巧思傳達的善意在影片的最後戳中了我,而我們都需要這一份感受。
